摘要: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大观楼放映,开启一段光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2025年,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9亿元的全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第五的成绩,为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交出一份里程碑式的答卷。
人物名片 谢飞
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代表作《黑骏马》《湘女萧萧》《香魂女》《本命年》等,曾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谢飞导演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大观楼放映,开启一段光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2025年,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9亿元的全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第五的成绩,为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交出一份里程碑式的答卷。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人民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中国电影人用光影定格故事,留下诸如《神女》《小城之春》《霸王别姬》《湘女萧萧》《山河故人》《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一部部经典佳作。
封面新闻“帧心——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小组,专访的第一位电影人是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他曾拍摄《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多部佳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银熊奖,其作品往往关注人生的缺憾、人性的缺失,以及人情遭挫的忧患和痛楚。
作为中国电影圈举足轻重的前辈,当谢飞日前出现在2025青葱青年影展展映时,一头银发,格子衬衣、阔腿裤,83岁却给人“正青春”之感。接受“帧心”中国电影12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组采访时,关于电影的话题,谢导毫不设限。谈及中国电影人才培养,谢飞认为,《哪吒》的爆火也再次说明,中华优秀文化是巨大宝库,青年导演可从中挖掘资源,未来步伐就走得越来越坚实。
谢飞导演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摄影
执导中国首部在美国放映的电影
40年后重回拍摄地记录历史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其作品诸如《湘女萧萧》等,隽永深刻。
《湘女潇潇》剧照 图据片方
1986年,谢飞以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萧萧》为蓝本,改编电影《湘女萧萧》获得第3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美国发行放映的电影。《湘女萧萧》由娜仁花主演,讲述少女萧萧嫁给比自己小好几岁的丈夫后,与婆家的青年长工相恋,最终因封建礼教压迫而酿成爱情悲剧的故事。
40年后,谢飞导演重返电影拍摄地湖南沅陵,短片导演杜维康将这一过程拍成40多分钟的短片《重返萧萧故乡》,并在2025青葱青年影展(烟台)期间进行首次播放。
谢飞说:“《萧萧》是1929年写的小说,写了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我们40年前把它拍完,去年又去拍了原来拍摄地的变化。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用故事片和纪录片讲述这些历史,它本身对文化,对历史,对艺术也是一种记载和延续。”
40年前,谢飞对《湘女萧萧》这部作品交付真心,用心打磨,至今仍是经典。一部作品,主创是否用心,观众能通过作品感受到。谢飞分享:“我的前辈谢晋经常跟我讲,要拍留得下去的电影,后几代人还爱看还感动,而不只是今天的人喜欢。要拍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看得懂的电影。”
谢飞(正中)导演
培养年轻人“成活率”很高
教出了贾樟柯申奥滕丛丛
谢飞的第一职业不是导演,是教师。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了50年,导演贾樟柯、申奥、滕丛丛等知名导演都是他的学生。
做喜欢的行业很幸福,但如果围绕一个行业深耕了几十年,如何保持热爱?谢飞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一辈子喜欢电影,后来留在电影学院当老师,没有离开电影的环境。我就是学什么就做成了什么。这在我们那代人里不太多,我觉得我很幸运。 ”
谢飞透露,60年前,一个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直接分到制片厂或导演组。几十年过去,创作环境、外部竞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在豆瓣上翻阅数据,“2000年后从北电导演系毕业的学生,2010—2020年之间拥有导演作品的,5%都不到,有的班一个都没有。”
让谢飞庆幸的是,自己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耕耘了很长时间,“成活率”还算不错。“2005—2009年,我带了一个本科班,20多个学生中19个毕业。”这个班里有两位导演都拍出大热作品,一个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导演滕丛丛,一个是《南京照相馆》《孤注一掷》导演申奥。虽然自己是大学教师,但谢飞认为,“艺术并不一定要在大学里学”。他以饺子导演为例:“饺子甚至都没有在影视专业学习过,完全是自己的热爱,我很钦佩的。比如沈从文,小学都没有学完,写小说自学成才,一生还做过很多别的行当。”
作品获得观众喜爱,收获口碑和市场的认可,对于导演而言是一件欣慰的事情。但从新人导演到拍出佳作之间的那条不算短的路,到底要如何走?谢飞建议,年轻导演在关注身边事、眼前事之余,可以多挖掘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经典作品已经被时代筛掏后沉淀下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像沈从文、鲁迅、张爱玲、巴金、曹禺等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矿藏。”
“‘哪吒’为什么这么火?因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新的价值观被世界所接受。刀郎的演唱会为什么这么火?他的音乐根据全中国流传多年的山歌为素材……”谢飞强调,年轻导演“应该放眼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藏,去积累自己的创作素材和资源,这样跨的一步就比较坚实。”
经典作品不一定当年卖座
要从长远看其文化价值
如今,83岁的谢飞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活跃在跟电影相关的事业中。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他思维依然活跃,表达欲依然旺盛。他的微博、小红书、b站、豆瓣等社交平台,依然保持着频繁的更新频率,内容围绕他挚爱的电影。如此次烟台青葱影展,他就在微博更新9宫格照片,有2025年中国导演协会大合照,他与田壮壮导演合照等。在豆瓣,他拥有近10万关注者,他最新一条影评,是力荐学生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导演出色的演员选择及把控,场景摄、美,与镜头语言的结合表现,均让人信服、震撼;显示了比前作《孤注一掷》更强、更好的编导能力!”当被问及是否还会考虑再执导或监制电影时,他坦言不会了,整理资料和书籍会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现在的他,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看电影频率,但地点不再局限于影院,在家看片也是他喜爱的方式。他提到自己的学生,导演滕丛丛的电视剧作品:“像《我的阿勒泰》这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情感描述缓慢的影视作品,不一定适合在影院看。有一些观众是喜欢坐在电脑前看。《我的阿勒泰》这次得到白玉兰奖,打败了有很多大咖的电视剧,肯定了它内容的新鲜。全社会各种观众有不同口味,你如果做得好都会找到自己的观众。如果硬塞到影院里,在买票的消费者里,也许就没有你的观众,这并不是说你的作品不好。”
谢飞认为,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发展过程中,《神女》《小城之春》都是经典之作:“经典作品不一定是当年特别卖座,而是从长远来看有文化价值的作品。”谢飞提到了同是自己学生的贾樟柯导演,“贾导的作品没有一部在影院大卖座,但在全世界范围不赔钱。跑遍全世界。每个作品有不同的受众,尤其在网络时代。”
不要拒绝新事物新形式
短剧不一定讲不好故事
在今天技术快速迭代、创作多元化的当下,许多学生、创作者想创作却也面临很多的困惑,如何能像《湘女萧萧》一样,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拍出几十年后都能被记住的作品?
谢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我在电影学院学导演时,看电影和拍电影是最好的学电影的方法。”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影从胶片转向数字拍摄,他给学生的建议也变为:“看视频、做视频,看影视作品、做影视作品。”他认为,视听写作课程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当视听写作在高中生的课程中普及后,有一部分有视听编导才华的人再进入高校进行系统学习。
过往,谢飞在拍电影时,曾想过采用航拍方式来拍摄一段田野的画面,但当时受到条件限制作罢。而现在,无人机拍摄已成为主流拍摄方式之一。人类产生鸟飞翔自由俯瞰的视角,这在当年绝对无法想象,视野的变化也给视听创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丰富度。
谢飞说:“我很希望年轻的高中生、大学生,写故事片的时候要打好纪录片的基础,因为电影本身是客观世界的真实还原。你们一定要热情地拥抱融媒体的洪流,在这个洪流中,5年、10年后会什么样都难以想象,你要主动地去迎接,找最新的点子,找到你的机会。”
建议年轻人要拥抱新技术的他,早就拥抱上了。他很早就在用deepseek,且收获颇多。今年五月,谢飞去匈牙利和维也纳举办讲座,ppt要翻译成匈牙利语,他将其交给deepseek,最后请匈牙利当地老师核对,对方回复说没有问题,也让他再次感叹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谈及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是网络时代数字革新的挑战。国外已有奈飞、迪士尼、派拉蒙等流媒体平台,谢飞认为,中国电影人、制片人不要紧盯着影院电影。
他举了一组数字,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425.02亿;截至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5亿元。谢飞认为:“对于从业者来说,不论短剧、长剧,新出现的形式都不能拒绝。为什么要拒绝微短剧?不要觉得微短剧讲不好故事,不一定。”
“任何创作者都不要拒绝新的事物和新的形式,而要适应。电影必须成为一个商品,必须出现在人的视野里,才能被看到。”谢飞说。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