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的历史伤疤岂容儿戏,电影《731》再次刺痛民族情感,竟然如此亵渎历史,美化侵华,这样的电影谁拍的?良心何在?还有民族底线吗?还有基本历史真实的常识吗?
近期,媒体报道称,民族的历史伤疤岂容儿戏,电影《731》再次刺痛民族情感,竟然如此亵渎历史,美化侵华,这样的电影谁拍的?良心何在?还有民族底线吗?还有基本历史真实的常识吗?
我们知道,731部队的罪行,是镌刻在中华民族骨血中的集体创伤。那些以“马路大”为代号的受害者、冰冷实验室里的活体实验、系统性的反人类暴行,早已超越个体悲剧,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触碰的痛点。
最近,电影《731》以“铭记历史”为名上映,却用轻佻的叙事、失实的细节消解这份沉重时,其对民族情感的伤害便已注定。这种伤害并非源于艺术表达的瑕疵,而是对历史敬畏心的彻底缺失,是对苦难记忆的公然冒犯。
一、细节失实:用“温情滤镜”消解苦难本质
历史题材作品的底线,在于对核心史实的尊重,而《731》最刺眼的问题,是用虚假细节篡改了苦难的底色。真实的731部队“特设监狱”是阴暗潮湿的牢笼满地辣椒和粪便,受害者被视作可消耗的“实验材料”,仅能获得维持生命的劣质口粮,电影里出现的新鲜苹果、白米饭等食物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奢饰品。但影片中却呈现出干净的地板床单、可口的苹果,甚至出现浪费食物的场景,将人间地狱美化成“标准化监狱”。
这种细节篡改绝非无关紧要的“艺术加工”。731部队的恐怖核心之一,便是对受害者的彻底“非人化”——通过剥夺基本生存尊严,将其降格为实验样本。影片中“温情化”的场景设置,直接消解了这种非人待遇的残酷性,让观众无法感知受害者所处的极端绝望境遇。当历史记载中“连呼吸都带着绝望”的牢笼,被拍成能踢足球、梳红头绳的“生活区”,本质上是对遇难者苦难的淡化,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背叛。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对施暴者的“降智”处理。历史上的731部队是体系严密、高效专业的军事科研机构,成员多为高学历医学博士,其暴行是“绝对理性下的绝对冷漠”主导的系统性犯罪。但影片却将其塑造成纪律涣散、决策混乱的乌合之众,守卫形同虚设,实验操作违背基本科研逻辑。这种处理看似弱化了反派,实则美化了真实的邪恶——将国家机器主导的精密屠杀,简化为一群疯子的偶然暴行,不仅减轻了施暴者的历史罪责,更削弱了军国主义罪恶的警示意义。
二、叙事跑偏:用“娱乐逻辑”解构历史严肃
731题材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真实呈现历史,唤醒对反人类罪行的警惕与对受害者的悲悯。但《731》却彻底抛弃了这一核心,用商业娱乐逻辑解构了历史的严肃性。全长128分钟的影片中,80分钟聚焦于主角的“越狱冒险”,真正展现731暴行的内容不足15分钟,使得本该作为核心的历史罪行沦为“越狱爽片”的背景板,被观众调侃为“《王永章历险记》”。
这种叙事重心的偏移,本质上是对民族伤痛的轻佻消费。影片既想借沉重历史博取“爱国”噱头,又怕题材压抑影响票房,于是强行注入喜剧桥段与幻想场景:主角在施暴者面前放屁、用魔术戏耍日本兵,在极致残酷的背景中插入荒诞笑料;更有小男孩幻想飞翔、艺伎出街被解读为“死神召唤”等脱离现实的浪漫戏码,彻底破坏了历史题材应有的庄严基调。这种处理如同在葬礼上表演滑稽戏,将民族苦难降格为可供娱乐的谈资,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情感表达的虚假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冒犯。影片放弃了通过扎实叙事引发共情的可能,转而依赖“硬煽情”:囚犯与老鼠建立“友谊”、坑底叠人墙救小孩等情节缺乏基本合理性,角色动辄莫名嘶吼着喊出自己的名字,用口号式表演强行索要眼泪。
当结尾黑屏字幕打出“这里,无人生还”时,因其与正片的割裂感,反倒成了“靠字幕强行上价值”的笑柄。这种虚假的情感渲染,让观众对苦难的共情被尴尬取代,更凸显了创作态度的敷衍。
三、立场错位:用“商业投机”践踏历史敬畏
民族情感的伤害,更源于影片创作背后的投机心态。导演宣称“十年筹备”,却连“日军二战无女军官”这种基础史实都无视,虚构出参与核心实验的日本女军官角色,沦为历史笑话;标榜用亲生女儿拍摄“解剖婴儿”镜头,最终却只是一闪而过的噱头,暴露了用苦难博眼球的真实目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让“铭记历史”的宣传彻底沦为商业骗局。
更令人愤怒的是,影片将爱国情怀异化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当观众指出历史失实与创作粗糙时,便被贴上“不爱国”“汉奸”的标签,理性批评被淹没在人身攻击中。这种逻辑本质上是“用苦难历史做遮羞布”,掩盖其粗制滥造的本质——既想靠民族情感收割票房,又拒绝接受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审视。正如观众所言:“我爱我的国家,但我不爱烂片,这两者不冲突”,将爱国与烂片捆绑,本身就是对爱国情怀的亵渎。
更危险的是,这种失实创作电影可能成为日本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当731部队的系统性罪恶被简化为个体疯癫,当苦难场景被美化,当严肃历史被娱乐化,不仅模糊了历史真相,更可能被日本右翼利用为否认罪行的借口。这早已超越艺术创作的范畴,触及了民族记忆的底线。
电影《731》的口碑断崖式跳水,本质上是观众对历史敬畏心的坚守。731这段历史之所以沉重,不仅在于暴行的残酷,更在于它时刻警示我们: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可能在系统性罪恶中轻易崩塌。对这段历史的呈现,必须保持最起码的真诚与严谨——不是要渲染血腥,而是要还原真相;不是要煽动仇恨,而是要铭记教训。
主流媒体称:当一部作品放弃了对历史的敬畏,转而用虚假细节、娱乐逻辑与商业投机消费民族伤痛时,它伤害的不仅是观众的感情,更是民族记忆的根基。历史伤疤从不是流量密码,苦难记忆更容不得儿戏。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真诚之作铭记苦难,才能真正实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创作价值,这正是《731》最该读懂却彻底背离的核心——这是一部严重诋毁中国人和伤害民族感情的烂片。
来源:筷历史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