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国产奇幻电影里,一多半都是文学IP改编来的,像《西游记》《鬼吹灯》这些咱们从小听到大的IP全在列。
2023年国产奇幻电影里,一多半都是文学IP改编来的,像《西游记》《鬼吹灯》这些咱们从小听到大的IP全在列。
说实话,这些老IP能火到现在,真不是光吃老本就行,里面藏着不少让它们“活”起来的现代化小心思。
就拿《西游记》来说吧,2000年到2023年,光春节档和暑期档就出了13部改编电影。
本来想,《西游记》都拍了这么多次,还能玩出啥新花样?但后来发现,现在的改编早不是照着原著念了。
比如《大圣归来》,里面江流儿那造型,一看就像传统年画里的娃娃,还加了皮影戏的元素,这些老民俗的东西一放进去,亲切感就上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居然被弄成了“忧郁的哈姆雷特”那样,整天怀疑自己,这不就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状态嘛——有时候会迷茫,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江流儿一直崇拜他、跟着他,最后帮他找回勇气,这种“如父如子”的感情线,也比单纯打怪升级有温度多了。
看完《大圣归来》再看《西游降魔篇》,你会发现它们的改编思路其实挺像,都是在老故事里塞新东西。
这部里的玄奘,一开始根本不是啥得道高僧,就一个只会念《儿歌三百首》的菜鸟驱魔人。
后来经历了爱情、友情,才慢慢开窍。
里面段小姐大胆追爱的样子,完全是新时代女性的范儿,不像以前的女性角色总扭扭捏捏。
还有空虚公子出场时,四个大妈跟着撒花,嘴里还蹦出“你不是空虚是肾虚”这种网络梗,当时在电影院里,好多人都笑出了声。
老实讲,这种把现代梗揉进老故事的操作,确实能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不然光讲老掉牙的取经故事,年轻人可能早就看腻了。
不光《西游记》,《聊斋志异》也被改出了新花样。
2008年之后,《聊斋》系列电影也有12部了。
其中《倩女幽魂:人间情》最特别,它把原著的圆满结局改成了“人妖殊途”,小倩最后投胎,只留宁采臣一个人进京赶考,这种略带遗憾的结局,反而更戳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还加了游戏化的剧情。
观众能选“燕赤霞”或者“宁采臣”的身份,跟着主角一起闯关卡——一会儿要救被刘姥姥抓的小倩,一会儿要打黑山老妖,跟玩游戏通关似的。
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么改会不会把《聊斋》的韵味弄没了?但后来看身边人的反应,不少人说“感觉自己也在故事里”,这种参与感确实比单纯坐着看故事有意思。
还有里面的“冥婚”场景,民俗味儿很浓,既保留了《聊斋》的奇幻感,又没让人觉得陌生。
《画皮》也是《聊斋》改编里的经典,2008年那部,票房就挺高。
里面的狐妖小唯,跟原著里阴森可怖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她不阴险,反而特别渴望真爱,重情重义。
电影里她用人皮变身的镜头,靠电脑特效做出来,既震撼又有点吓人,刚好满足了观众对“狐妖变形”的想象。
说实话,从汉代六朝时狐妖还是“吉祥象征”,到小说里的“精怪”,再到电影里的“人性化角色”,狐妖形象的变化,其实也跟着观众的审美在变,这种跟着时代调方向的改编,才不会过时。
除了这些老经典,网文IP也在奇幻电影里占了不少份额。
21世纪之后,像《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网文火了,也给电影提供了新素材。
其中《寻龙诀》算是改得最成功的一部,2015年上映时票房就很高。
《鬼吹灯》本身就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里面的盗墓故事自带紧张感。
改编成电影时,主创们没丢了咱们的传统文化——“摸金校尉”的规矩、道家的风水口诀,比如“寻龙分金看缠山”,这些东西一放进去,就有了中国特色的奇幻感。
而且电影还借鉴了好莱坞探险片的节奏,看起来又刺激又熟悉。
再加上陈坤、黄渤这些有流量又有演技的演员,票房想不好都难。
更重要的是,《寻龙诀》不只是堆奇观,还讲了挺实在的故事。
胡八一要正视自己的恐惧,王胖子在探险里成长,这些都是现代人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怎么面对过去的创伤,怎么变成更好的自己。
老实讲,这种有“人文关怀”的故事,比只靠特效撑场面的电影更能留住观众。
其实不管是老经典还是网文IP,能改编成功,都离不开两个关键点。
一是选大家熟的IP,比如《西游记》《聊斋》,大家一看就有亲切感,不用花时间解释背景;二是加新东西,比如现代观念、游戏化剧情、特效技术,这样才不会让观众觉得“又在炒冷饭”。
就像心理学里说的“熟悉感偏好”,大家喜欢熟悉的东西,但也需要新鲜劲儿,两者平衡好了,IP才能活起来。
要说奇幻电影和文学IP的渊源,其实早得很。
国外最早的奇幻电影,是乔治·梅里爱拍的特技片,比如《月球旅行记》,靠丰富的想象造了个超脱日常的世界。
咱们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也有《清虚梦》《火烧红莲寺》这种神怪片,都是从神话传说里找灵感,这些算是早期的IP改编了。
现在的IP改编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都是从那会儿慢慢发展来的。
而且这些改编里,民俗资源起了大作用。
不管是《大圣归来》里的皮影戏,《寻龙诀》里的风水,还是《倩女幽魂》里的冥婚,都是从传统文化里挖出来的宝贝。
民俗专家也说过,电影这么改,能让年轻人通过影像了解这些老民俗,相当于给传统文化找了个新的传播路子,这也是IP改编的额外价值。
毫无疑问,文学IP想一直火下去,光靠电影还不够。
以后可能得弄成电影、网剧、游戏一起上的“多媒介生态”,让观众在哪都能接触到IP。
但不管怎么改,有一点不能丢——传统文化的内核。
要是为了加现代元素,把老IP的魂弄丢了,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IP改编作品,既保留老味道,又有新意思,让咱们的文学IP能走得更远,甚至让国外的观众也喜欢上。
来源:娱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