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影视改编:经典情节咋守又咋改?这几部片给答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8:39 3

摘要:我整理了下,这故事的核心情节就十个,比如白蛇为了报前世恩下凡,跟许仙在断桥相遇、借伞定情,之后俩人结婚开药店,到了端午许仙逼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现原形吓着许仙,为了救许仙去盗仙草,跟法海闹僵后水漫金山,最后白娘子生了孩子还被镇在雷峰塔里。

现在提到白蛇传,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不是古书,而是各种改编的电影吧?

像徐克的《青蛇》、追光的《白蛇:缘起》,这些片我都刷过不止一遍。

说实话,看的时候就琢磨,为啥有的片跟原故事差不多,有的却差老远?

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白蛇传影视改编里,经典情节是咋传下来,又咋玩出新花样的。

先搞明白:白蛇传的“老底子”是啥?

白蛇传不是一开始就长这样的,它从唐宋时候就有苗头了,老百姓口口相传,情节慢慢变丰富。

后来冯梦龙写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才算把故事定了型,往后不管谁改编,基本都照着这个版本当参考。

我整理了下,这故事的核心情节就十个,比如白蛇为了报前世恩下凡,跟许仙在断桥相遇、借伞定情,之后俩人结婚开药店,到了端午许仙逼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现原形吓着许仙,为了救许仙去盗仙草,跟法海闹僵后水漫金山,最后白娘子生了孩子还被镇在雷峰塔里。

这些情节就像故事的骨架,少了哪个都不像白蛇传了。

本来想只说这些老情节,后来发现不说说这些情节为啥能传这么久,大家可能没法理解改编时为啥要留着它们。

老实讲,这些情节特别符合咱们老百姓的审美,有爱情有冲突,还有点奇幻色彩,不管过多少年,大家还是爱看这种有血有肉的故事。

有的片偏守经典,有的片敢“另起炉灶”

市面上的白蛇传电影,大致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偏保守的,就照着老故事的架子拍,美国学者杰·瓦格纳管这种叫“移植式”或“近似式”改编。

像2011年程小东导的《白蛇传说》、1993年徐克的《青蛇》,还有2021年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都属于这类。

《青蛇》里,“西湖相遇”“借伞生情”“端午显形”“水漫金山”这些情节都保留着,只是多了点徐克式的鬼马劲儿;《白蛇传·情》更厉害,它是粤剧改的,还用上了4K技术,“共结连理”“开药铺”“盗仙草”这些情节拍得又美又有张力,后来还拿了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这说明只要经典情节用得好,观众照样买账,不是说老东西就没人看了。

但另一类片就不一样了,它们只借了白蛇传的名儿和人物,故事几乎是新的,这叫“注释式”改编。

最典型的就是《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

《缘起》讲的是许仙和白娘子的前世,老故事里没提过这段,它相当于给白蛇传补了个前传;《青蛇劫起》更绝,直接从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开始,讲小青掉进修罗城的经历,连世界观都是新的。

这两部片的主题也变了,老故事讲的是封建势力拆散爱情,这两部却讲“自我成长”“放下执念”。

比如小青在修罗城里摸爬滚打,最后变得特别独立,这明显更符合现在观众的价值观。

我觉得这么改挺聪明的,不是硬套老主题,而是借老IP讲新故事,既吸引了老粉丝,又拉来了年轻观众。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守经典还是玩创新,有几个情节几乎所有片都会留着,比如“端午显形”“盗仙草”“水漫金山”。

为啥这些情节这么香?我查了本叫《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的书,里面说情节得服务于视觉呈现。

这几个情节动作性强,画面感足,用特效一加持,冲击力特别大。

就像《青蛇劫起》里的“水漫金山”,用三维动画做的巨浪、佛光,看着就震撼;《白蛇传·情》里“盗仙草”那段,把粤剧的身段和电影镜头结合起来,既有戏曲的味儿,又有影视的动感。反观那些没什么动作的情节,比如俩人日常过日子,有的片就会删减或者简化,毕竟电影得靠视觉抓观众嘛。

对比其他民间传说改编,比如《梁祝》,基本都会留着“化蝶”的情节,跟白蛇传保留视觉性强的情节是一个道理。

但白蛇传也有自己的特色,它敢通过“注释式”改编拓展故事时空,比如加前世、加修罗城,给传统文化注入奇幻元素,这一点还真没几个传说能比。

总的来说,白蛇传的影视改编,核心就是在“守”和“改”之间找平衡。

守的是冯梦龙版的经典情节,尤其是那些视觉性强的部分;改的是细节和主题,要么微调情节增加看点,要么重构故事贴近现代观众。

我觉得改编这事,最怕的就是两个极端:要么全不改,照着书拍,显得死板;要么改太狠,把白蛇传的魂都丢了,看完都不觉得是白蛇传。

像《白蛇:缘起》补充前世,既新鲜又没丢俩主角的感情线;《白蛇传·情》守着戏曲底子,又用新技术提升观感,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

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白蛇传改编的作品,我挺期待的,希望它们能多挖挖传说里的细节,在技术和叙事上再玩点新的,让这个老IP一直有活力,也让更多人知道白蛇传不光是个爱情故事,还有咱们传统文化的根在里面。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