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刘教授读《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7:45 2

摘要:近期一直在受孩子不上学,以及周围朋友孩子完全躺平,被医生诊断“重度抑郁”的困扰,拿到师兄包祖晓博士的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想尽快的完成读后感,但是一直琐事太多,竟然推迟到现在交稿,望作者包涵。

01

近期一直在受孩子不上学,以及周围朋友孩子完全躺平,被医生诊断“重度抑郁”的困扰,拿到师兄包祖晓博士的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想尽快的完成读后感,但是一直琐事太多,竟然推迟到现在交稿,望作者包涵。

古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言以蔽之,学习可以使人成功。这是教导大家读书的动力,因为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彼此想要的东西,“务实人”眼中读书可以得到应付万事的不二法门。而对我而言,我看电影不多,但是这本书帮我介绍了很多电影,至少通过故事梗概我可以把很多有趣的情节讲给我的孩子。当然我也有意识的陪着孩子看了几个电影,希望达到我想得到的预期。至于说能不能促使我还有孩子在精神层面进行提升,那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吧。

02

一直以来,国人眼中的“好人”或“坏人”的脸谱化都很是鲜明,如果作者没有专门提出来,我都觉得那是一种司空见怪的现象。从我印象深刻的《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我们用主角英雄绝对都是长的很帅、体型稍壮(不能特别壮),排除掉虎背熊腰的那种,还有我们的英雄也可以是那种羽扇纶巾,抬手便可灭万军的文弱书生形象,如《琅琊榜》。这种形象好像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长的另类一些的一定要有特别优良的美德,比如《白眉大侠》里的徐良。而其在书中提到的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我宁愿认为主人公的设置基于主题,可能男女主人公是两只猴子或者两只猩猩都是可以的,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只是作者透过现象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或者羸弱的古代人,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心态而言,确实有损男子气的形象。故事的结局都很凄婉,迎合了永恒只能是一种缺憾美,但是对于在心智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些故事确实不值得去推荐。

03

《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儿童少年期的人生主题、青壮年的人生主题以及中老年的人生主题,其实不管是哪一个阶段,大家看书的过程不外乎两种感觉,一种对作者态度的认同,一种是对作者观点的不认可,但是不管哪种,开卷有益,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中完成了一次自救,而不是一碰上问题就手足无措,不管是认同还是反对,作者都抛给了我们一种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人生的问题,当然怎么过的精彩我想才是作者想写书的初衷。

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在干预大家的生活和认知,而是想通过电影故事引出我们需要做一个心灵强大的人,不管你在儿童期,或者青壮年时期,又或者暮年。学龄期,作为祖国的花朵,需要面对的是学业上的问题,不管你学的如何,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你强;青壮年时期,大家需要处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事业的困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无法抵御的是老年之后行动上受限的无助,以及面对死亡。而不同阶段如何面对,作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剖析了很多的影视作品,让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内心,在每一个阶段以“男子气”去应对各个阶段的烦恼。

04

因为我的孩子是儿童,在养育的过程中,至少从去年开始我对其心理上的关注度是空前的。回溯自己的童年,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更多是停留到“养”的层面------养活,给口吃的,让活下去;给钱,让自己可以上学。而“育”的责任一般都交给了社会。我小学的同学,90%都留在家里种地了,好像当时孩子不上学在父母眼中就是天经地义的,守望着父母传承下来的一亩三分地就应该是一种永恒的旋律,故而“得到家人的认同是所有小孩子共同的渴望”,为此,大家在很早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不同的轨迹。而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与书本的描述产生了太多的共鸣。《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这本书采用电影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探讨“育儿”的问题。对于翻开这本书的朋友而言,“男孩子就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而什么才是他们该有的样子,作者没有说教,引用电影,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应该如何去育人。

我很喜欢书里引用电影里说的“我相信你能找到你的栖木”。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一直在说我对孩子没有期望。其实这种说法是一个伪命题,至少我的底线是孩子一定要善良,不要违法乱纪。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他的将来可以事业有成,也可以碌碌无为,但是只要他心中已经满足了自己的人生,他已经感到了幸福满满,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男子汉。有一句谚语叫“是金子总会发亮的”,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天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认为这就是我们修仙小说中的“灵根”,但是“灵根”的发掘需要父母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此后的“养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对父母而言也是成长的过程。引导孩子弥补其心灵的缺失是父母应该做的。

05

包博士在很多自己的作品中一再强调“自我”、“本真”。在现实中一般来说“谁谁谁自我为中心”,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想让听到的人去博爱、顾全大局。和作者沟通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体会到这个词语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中性的论述,提示大家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率真而为,要顺应于本心。其实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要求,或者叫境界。做事方式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作者强调的是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丝毫墨迹在上面着色,而当“人情练达”的时候,我们为了某一种物欲可能会迷失本心,这个时候要坚定“自我”,何其难焉?就如《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之后在一个阶段之后才明白了之前所追求的东西不在实物,而在本心。

人生不可复制,不可回头,所谓的没有后悔药可买。在不可回头的人生中我们一直在进行选择,从做人的方式到事业、家庭的成功。很多时候我们的本心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作出选择后我们所需要承担的后果。通过不同的影片,包博士将大家带入其中,在影片中让大家反思我们的人生是否可以过得与众不同,或者说至少能不能得到“自我满足”。如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笑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理乎?”大家真的能心平气和一笑处之?这是一种心智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你可以有万般选择,但是顺应本心,做一个心理上的男子汉是我读书的感悟。

【后记】本文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刘教授,他是我的一位挚友,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心理科包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