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对话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让-雅克·阿诺、张万申、尹鸿、刘春、薛晓路、周黎明等中法电影人齐聚“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沙龙”,在探讨中法影像的过去和未来之外,更立足于国际视野,探讨如何书写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光影故事。
本报讯(记者 袁云儿)昨天,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对话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让-雅克·阿诺、张万申、尹鸿、刘春、薛晓路、周黎明等中法电影人齐聚“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沙龙”,在探讨中法影像的过去和未来之外,更立足于国际视野,探讨如何书写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光影故事。
电影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谈及中国电影在法国的放映,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张万申介绍,法国影院很早之前就开始放映中国电影,当年《大闹天宫》就曾在法国上映,引发极大轰动。法国商业院线中,近几年不乏中国电影的身影。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机构,更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影评人周黎明介绍,如今,中国观众也可在影院看到包括法国电影在内的世界各地优秀影片。
在全球电影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法电影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创作共鸣等方面将迎来全新机遇。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从市场和表达两方面阐述了中法合拍片的意义。他说,中法两国都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中方可利用其在产业基础与市场规模上的优势与更多法国同行合作,“比如一部中国电影要进入欧洲市场,如果有让-雅克·阿诺导演参与,广大影迷就都知道了。”他解释。另一方面,两国从业者通过合拍片建立起深度合作的机制和方式,更有利于通过一个异域故事更好地传达人类共通的情感。
谈及中法电影未来合作的新方向、新模式,曾创作《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给出她的回答。她回溯了对其创作生涯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左岸派电影,认为只要找到具备共通价值的情感,电影可以跨越地域、文化、历史的隔阂。
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刘春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例,分享了科幻重工业电影打破文化隔阂的全新视角。他认为,《流浪地球》拥有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但片中表现的最终还是依赖世界各国形成的合力来实现人类种群的延续,这一点是让各国不同观众都能认可的重要基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