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谈及一个话题,“安乐新片《寒战1994》,为何不干脆就叫《寒战3》?”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此前谈及一个话题,“安乐新片《寒战1994》,为何不干脆就叫《寒战3》?”
这个话题当然颇为有趣。
鉴于联合执导《寒战》系列电影的陆剑青和梁乐民导演分道扬镳,又加上电影剧情从“跳出窠臼”,到“重回传统舒适区”,以及演员阵容的几乎“全线换血”。
笔者以为,以《寒战3》本身的超高期待值,若是这部前作沿用片名而“挂羊头,卖狗肉”,会引起影迷反弹。
这当然是可逆料之事。
所以片方推出《寒战1994》而非以《寒战3》示人,实在是明智之举。
有人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就算真的《寒战3》回来了,其实都不敢抱有期望,更何况《寒战1994》。”
何解?
这不难理解。
此种悲观与惯性的思维逻辑,来自最近几年来港式商业大片之溃的铺陈结果。
比如我们回溯去看。
自2021年以13.29亿票房登顶港产片内地票房影史冠军的《怒火·重案》之后,十余部两亿及以上投资成本的港产片中,或只有一部“赚钱”。
这个结论,来自一个广为流传的电影业常识,也即“最终票房超过投资成本三倍,可视作盈利”。
这意味着,从《明日战记》、《风再起时》和《扫毒3:人在天涯》,到《爆裂点》、《潜行》、《金手指》,以及《海关战线》、《焚城》、《危机航线》、《误判》、《猎金游戏》和《红毯先生》等诸多大片,以官宣投资成本两亿到四亿五千万不等来测算,都倒在了盈利线之前。
“赚钱”的大片则自不必说,只有一部《九龙城寨之围城》。
该片投资成本约两亿,内地票房6.86亿人民币、香港票房破一亿港币,近三年港片中国台湾市场票房榜冠军,加上全线飘红的海外票房,成绩实在不错。
但仅此孤例,难掩港产片的整体萧瑟。
再者。
近年来的港式商业大片,大致上不是古天乐,就是郭富城,要不然就是刘德华或者梁朝伟,或者再加上一个甄子丹。
这已然是当前香港影坛最顶级的战力了,却依然挡不住港产片的“大溃败”。
大片与巨头几乎“尽墨”,这确实足以摧毁影迷信心。
故如上文,这种“不敢抱有期望”,就很容易理解。
而再倒转来说。
当下的港产片,究竟缺少什么?
好片。
如果严苛一点,在商业电影的视野来讲,自庄文强那部《无双》之后,唯一能够算得上“好片”的港产片,或只能够拿出一部《九龙城寨之围城》来。
但即便是这部郑保瑞的暴力、热血与史诗之作,也仍在内地市场折戟沉沙,它竟然不敌同档期一部内地小制作喜剧电影《末路狂花钱》。
这实在很难想象。
它又转而加深了,影迷对港产片商业票房层面信心的不足。
说回《寒战3》。
若当真以原班人马、按理想状态启动《寒战3》这个项目,这当然会是港片范畴“最顶级”的电影之一。
何谓“最顶级”?
四个指标,顶级投资成本、顶级巨头演员阵容、顶级商业类型片和顶级大热IP续作。
以可能的品质来论,与它对标者,至少都应是动作电影领域的《精武英雄》、《红番区》和《叶问》,喜剧电影领域的《少林足球》和《功夫》,漫改领域的《风云雄霸天下》,港式警匪电影领域的《无间道》、《寒战》和《无双》,诸如此类。
它也并携有“华语影史上最受期待续集”这一名号。
不用怀疑,市场一定会破格相待。
那么,此时再来审视文题——《寒战3》能不能改变港产片困境?
笔者以为,如果当真是影迷期待中的那部《寒战3》,那么,它一定能以不俗的票房和口碑成绩,比如破十亿的票房、良好的评分和舆论反馈,担起“救市”之任。
甚至大概率会赢回来一句话,“港片未死。”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从长期来看,仅依赖单片之力,根本是杯水车薪,想要真正改变港产片困境,唯有不断产出精品之作,才可见前路。
恰如昔年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依靠的是从《摩登保镖》、《最佳拍档》和《警察故事》,到《英雄本色》、《龙兄虎弟》、《赌神》、《阿飞正传》、《黄飞鸿》、《食神》、《红番区》、《甜蜜蜜》、《风云雄霸天下》和《我是谁》等诸多精品制作。
及至“后黄金年代”,又以《无间道》、《功夫》、《黑社会》、《父子》、《投名状》、《叶问》和《十月围城》为铺垫,渐次呈奉有《寒战》、《扫毒》、《追龙》和《无双》等佳片。
这些可载入影史的“好片”,铸就了港产片的骨血。
然当下此时。
诸神黄昏,如之奈何?
来源:唐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