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淇把镜头对准她妈那一代,结果先哭的是威尼斯那群见多识广的老外。”——这条只有二十秒的短视频,在首映后三小时就冲上海外热搜,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原来中国女孩的成长史,也是世界女孩的暗语。
“舒淇把镜头对准她妈那一代,结果先哭的是威尼斯那群见多识广的老外。”——这条只有二十秒的短视频,在首映后三小时就冲上海外热搜,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原来中国女孩的成长史,也是世界女孩的暗语。
没人想到,拍惯爱情片的舒淇第一次当导演,竟把故事退到1988年的台北纺织厂。
机器声比台词多,女工手上的棉絮飘得像雪。
外媒说“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其实大陆观众更熟悉:那就是妈妈刚进城打工时的模样。
影片里,女孩把母亲忘在宿舍的塑料发卡别在自己刘海上,颜色俗得要命,却一下把“土”拍成了“疼”——谁小时候没偷偷戴过妈妈的东西,以为那样就能快点长大?
剧本写了十年,舒淇在采访里承认,每次写不下去,她就回新店的旧公寓,把水龙头拧开,听漏水声。
她说那声音像母亲夜班回来蹲在厕所里偷偷哭。
现场收音师把这段水声原封不动剪进片尾,影院灯一亮,观众还坐着,听完了整整四十秒的水滴——没人觉得是失误,那是私人记忆对公共放映的“偷袭”。
选角也反套路。
男主邱泽,偶像剧出身,这次演一个哑巴机修工,全程零台词,只靠后背出汗的节奏表达喜欢。
舒淇让他跟真正的老工人一起上机台,三天后腰直不起来,才答应开机。
新人白小樱才十七岁,试镜时紧张得啃指甲,舒淇没给她剧本,只递了一张母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让她每天对着照片讲一件自己不敢告诉爸妈的事。
开机第一天,小姑娘把相机摔了,机器报废,却留下一段晃到模糊的笑脸,剪进正片,成了全片最亮的“穿帮”。
技术层面,余静萍把灯藏在机器后面,车间永远半黑,人脸被转动的齿轮一切为二。
影评人说“看见了工业时代的慈悲”,翻译过来就是:原来贫穷也能被拍得这么好看。
张叔平更狠,直接拿八十年代的台湾花布当壁纸,一整面墙,红得发乌,镜头扫过,像凝固的血。
观众以为那是象征,其实布是舒淇妈妈当年打工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一直压在箱底,没舍得做衣服。
最意外的是音乐。
歌手9m88演完年轻母亲,顺手写了三首插曲,用老磁带录的,混进了当年纺织厂下班铃声。
多伦多首映时,后排的韩国观众跟着旋律打拍子,散场问工作人员,才知道那是台湾1989年的流行曲《恰想也是你一人》。
文化差异瞬间被一首歌抹平,像有人把妈妈的老收音机突然拧到最大声。
外媒评分网站Letterboxd上,一条短评被点了三千多次:“看完想给妈打电话,发现她也在电话那头哭。”底下回复清一色是各国语言,却贴着同一张表情包:母女对坐,中间是一碗冒着热气的汤。
没人解释那碗汤是什么,大家都懂——那就是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对不起。
回到国内,业内把《女孩》提前锁进“年度黑马”名单,理由简单粗暴:文艺片拍出了短视频的情绪速度。
首支预告片只有四十五秒,镜头快切到让人眼花,却在一半时突然静止,定格在女孩把工资塞给母亲那一刻。
弹幕飞过一句“我妈也这样拿过我的压岁钱”,瞬间破防。
数据平台显示,预告发布二十四小时,想看指数飙到同档期第一,比同天上线的商业喜剧还高两个点。
舒淇在釜山记者会上说,她拍的不是怀旧,是“还没过去的未来”。
一句话把现场问懵,翻译愣了五秒。
其实意思朴素:今天进城的年轻女工,和1988年的母亲面对的是同一台机器,只是换了个外壳。
片尾字幕把“献给所有不敢回家的女儿”单独放在黑屏上,影院出口立刻排起长队——全是姑娘,眼睛红,却没人擦,好像一擦就认输了。
有人担心文艺片票房难破亿,舒淇倒干脆:“先让女儿带妈妈进一次电影院,再谈钱。”点映场已经出现神奇景象:散灯后,妈妈辈坐着不动,女儿偷偷拉手,像小时候被牵过马路。
那一刻,票房数字变得次要,电影回到最老派的功能——替人说出不敢开口的软话。
接下来,金马奖提名名单即将公布,最佳新导演一栏里,舒淇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博彩公司给出的赔率是1:2.3,远低于第二位。
更多人开始打听,这部片子到底什么时候在内地全面上映。
网传密钥已送审,档期卡在十二月底,原因是要避开进口大片,给“小片”一条活路。
消息没证实,却已经有影院经理自发把最大厅留出来,说年底要让妈妈免费进场,票钱由影院贴——贴得起,因为“这一年,总得做件不赔也赚的事”。
所以,如果下个月有人约你去看一部名字平平的电影,别嫌闷。
带上妈妈,提前给她买杯热豆浆。
片长115分钟,不长,刚好够把小时候没听完的唠叨一次性补齐。
等字幕走完,别急着走,后面那段水龙头声,是舒淇留给所有观众的私人彩蛋——听完的人,据说出来都会先给妈打个电话。
来源:富足海风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