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历史再叙事,是历史学永恒的课题,有不同的方式,语言文字是其中之一;图像影视、舞台戏剧,也是历史再叙事的形式。近年来,因为探索表现历史的不同形式,我与影视舞台的艺术家们有些接触,开眼界,长见识,受益匪浅。
秦王如何“负剑”? 电影导演的困惑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历史再叙事,是历史学永恒的课题,有不同的方式,语言文字是其中之一;图像影视、舞台戏剧,也是历史再叙事的形式。近年来,因为探索表现历史的不同形式,我与影视舞台的艺术家们有些接触,开眼界,长见识,受益匪浅。
电影导演陆川先生曾经就荆轲刺秦问我:“李老师,秦王的剑,为什么要背在背上才拔得出来?”我一时语塞,以前读《刺客列传》,并未注意过这个问题。
陆川说:“我们试过,背在背上,根本拔不出来。”
原来,他为了电影的拍摄,曾经搭设实景,真人实物演习过荆轲刺秦王。他说,太史公写得真好,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剑刺空,割断了衣袖,荆轲追逐秦王,倒地后用剑投掷秦王,剑击中桐柱,都栩栩如生,可以一一复原出来。但是,秦王的剑长,慌乱中拔不出来,听了左右的呼喊,将剑背到背上,就拔出来了。这个关键的细节,怎么尝试也未能成功,令他困惑至今。
这次谈话给我很大的刺激,影视形式的历史再叙事虽然重在求美的探索,其中实景复原的排演,却也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历史现场。这种跨界的接触,增强了我对历史画面的想象,也促使我更加关注历史细节。后来,我看了陈凯歌拍摄的电影《荆轲刺秦王》,知道他也曾受困于“王负剑”这个细节。他无法让秦王从背上拔出剑来,只好安排一位太监,在秦王奔逃的途中,顺手扯下秦王的剑鞘,于是秦王挥剑砍击荆轲。真是匠心独运,佩服佩服。
让太监上场帮忙的做法,在作为艺术的电影中,大可如此安排。但是,在作为口述史学的解读和历史再叙事中,却不能出此下策。于是乎,这个细节也成了我解读荆轲刺秦的历史学难题,一道过不去的坎儿,一个解不开的谜。
日本剑道师的破解
荆轲刺秦是我在中国和日本各地多次讲演的话题。有一天,我收到一封来信。写信的人是日本的一位剑道教师。他在信中说:我听过先生的讲演,经过仔细琢磨,这个不解之谜,我已经破解了。答案在武藏流的剑道中……
我将信将疑,回信请他到我的讲演现场做实地表演。讲演会上,他带了一把木制的长剑来,剑长超过一米。当讲到荆轲追逐秦王,秦王拔不出剑,留下“负剑”的历史之谜时,我对听众们说:这个难解之谜,已经有人破解了。现在,请某某先生上来,亲自为大家表演。
剑道师来到台上,将长剑背在背上,左手在身后握住剑鞘,右手在头上握住剑柄。然后,他用左手将剑鞘往下拖,让剑鞘滑落地上,右手握剑在空中划弧砍下……全场一阵掌声欢呼,我也鼓掌上前,一手举起他握剑的右手,面向听众祝贺。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在“王负剑”的谜团中,日本剑道武藏流的脱鞘法,确实是一种可能的解法。但是,日本武士使用的是刀,而不是剑,武藏流的脱鞘技法适用于背在背上的刀,秦王的长剑则是挂在腰上的……事后一一考究,总觉得有所存疑。
孙机先生的解答
2016年8月,上海书展开幕,各家出版社都有作者讲演会。我的《秦崩》《楚亡》两部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我也因此成了去上海讲演的作者之一。当天的讲演会,三联书店安排了三位作者,孙机先生讲文物,许宏先生讲考古,我讲历史。我们的行程住宿,由三联书店一手安排。
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孙机先生夫妇由三联书店的资深编辑孙晓林女士陪同,我也有幸比邻而坐。孙机先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馆员,顶级的文物专家,三联书店当时刚刚出版了他的《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文物》。
那次上海书展,我的讲演题目是“《史记》中的口述史”,荆轲刺秦王是内容之一。车上交谈时,我讲了秦王“负剑”的困惑,也讲了日本剑道师的现场破解。听了我的话,孙机先生笑了,说道:“这个问题,我早已经解决了,答案在璏式佩剑法中。”
我当即求教。孙机先生指指孙晓林手中的《从历史中醒来》说:“就写在这本书里。”
孙晓林当即慷慨解囊,说:“我用铅笔画过,如果您不嫌弃,送给您。”
我大喜收下,当即请孙机先生签名。就在高铁上,我将收入此书的论文《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过了目,如醍醐灌顶,多年的心结一举打开。晚上在酒店,我再次仔细阅读,佩服得五体投地,补入第二天讲演会的PPT中。从此以后,《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文物》这本书,与孙机先生的另一部大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并列,成为我的案头书,我奉之为经典,也推荐给读者朋友。
孙机先生书中说:《史记·刺客列传》中这段惊心动魄的记载,完全可信,因为秦王的长剑是用璏式佩剑法挂在腰上的,必须将剑推到背后才拔得出来。
《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这篇宏文,细腻精湛,学贯中西,堪称中国古代剑具研究的扛鼎之作。我根据孙机先生的研究,将“王负剑”与璏式佩剑法的关系一一解读如下。
先解说器物。璏,音zhì,是剑扣,装在剑鞘外,用来穿剑带。剑璏的形状和作用,有点类似古代印章和铜镜后面的钮,中空用来穿丝带,又类似穿牛鼻绳的牛鼻打孔,所以也有剑鼻之称。最高规格的玉具剑,剑璏与其他配件一样,用玉制成。
了解了器物,再来说用法。秦汉时人外面穿着的深衣,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腰间系腰带。讲究的腰带用皮革制成,以金属或者玉制的带钩连接。佩短剑时,将腰带穿过剑鞘上的剑璏而系于腰间;佩长剑时,则要在腰带外另系一条剑带,将剑带穿过剑鞘上的剑璏而系于腰间。相对于系扎较紧的腰带,剑带系扎较为松弛,便于剑璏滑动。拔长剑时,首先须将剑鞘向身后滑动,使其前短后长,方能将剑拔出来。“负剑”一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是滑动剑鞘,将剑推到身后。
孙机先生进而扩展视野说,璏式佩剑法出于我国先民的创造,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洛阳中州路2415号墓,年代约为公元前8世纪后期。后来,璏式佩剑法不仅流行于中原,而且流传到边远地区和国外,从云南的古滇国、北亚的匈奴,到印度西北的贵霜、中亚的波斯,直到更远的希腊、罗马。察微观著,因小见大,一部璏式佩剑法的光影,折射出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
孙机先生的解读精准确切、丝丝入扣,我心悦诚服。接受这一解读后,我留下的唯一心结,就是告知未来的影视导演们,请按照孙机先生的解读,用璏式佩剑法重现“王负剑”的历史现场,看能否将长剑拔出来。
本文经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景 授权,文摘自 李开元 著《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