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名Operation Cherry Blossoms at Night / 731 Biochemical Revelations(2025),别名疯狂731 / 731: 生化启示录。
伪爱国投机者的狂欢——《731》
今天聊聊中国大陆电影《731》。
片名Operation Cherry Blossoms at Night / 731 Biochemical Revelations(2025),别名疯狂731 / 731: 生化启示录。
看完《731》我很生气,被一种巨大的失望和荒谬感裹挟。
这部打着爱国情怀旗号的电影,最终呈现的是一场叙事混乱、美学廉价、特效低劣、情感虚伪的闹剧。它打着铭记历史的旗号,行的却是消费国难、收割情怀的生意。《流浪地球》之后是《上海堡垒》,《南京照相馆》之后是《731》。
影片试图讲述一群被日军囚禁的“马路大”(实验受害者)在731部队中挣扎与反抗的故事。
然而导演赵林山显然无力驾驭如此沉重的题材。影片叙事支离破碎,情节之间缺乏基本逻辑衔接。故事说穿了就是“姜武越狱记”,一群被关押在731基地的受害者,在编号017的囚犯带领下,用画在墙上的十字架当地图,靠苹果刻字传递消息,策划着逃出这个人间地狱。
影片节奏完全是灾难。
冻伤的手臂被生生撕下皮肤,孕妇被强行剖腹,鼠疫跳蚤从热气球上倾泻而下。可这些本该让人窒息的情节,被导演处理得像廉价恐怖片的噱头,刚露出点血腥镜头,下一秒就切到日本艺伎打着红伞走在监狱走廊,或是穿着和服的武士狱警列队行进,画面花里胡哨,却半点没触到历史的痛感。
没有铺垫,没有情绪缓冲,只有生硬的剪辑和滥用的升格镜头。导演似乎以为“慢动作+悲壮音乐”就能煽情。
荒唐的越狱桥段里,主角王永章仿佛拥有抗日神剧式的主角光环,多次挑衅日军却只受皮肉伤。监狱守卫形同虚设,巡逻兵寥寥无几,甚至用小孩看守数十人。日军士兵不配枪、不设防,仿佛一群群众演员穿着军装逛片场。
这不是历史,是儿戏。
历史上真实的731部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恶魔机构。他们冷血、高效、严谨,以科学之名行屠杀之实。而电影却将其拍成了一场混乱的狂欢节。
监狱干净得像星级酒店,瓷砖锃亮、抽水马桶、干净草席。受害者吃饺子、啃苹果、领鸡蛋,伙食标准堪比当代白领。日军军官穿着和服羽织,艺伎花魁巡游牢房,黑白无常突然现身。杂乱元素堆砌在一起丝毫不像历史悲剧,而是把南美魔幻主义搬到了东方。
导演想把一切他认为“酷”的东西都塞进电影,刻板印象中的日本美学、基督殉难式的十字架、B级cult片的血腥,结果却成了一锅大杂烩,既无风格统一,也无叙事重心。
影片中频繁插入喜剧段落和幻想场景,姜武在石井四郎面前放屁,苏联人唱起歌谣,小孩在空中飞翔,这些轻佻的处理是对历史受难者的极大不敬。民族的苦难不是用来搞笑或炫技的。
有人说“至少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731”,可这种“知道”,比不知道更可怕。
它让不了解历史的观众以为,731就是个“五星级集中营密室逃脱”,日军是一群只会装神弄鬼的蠢货,受害者们还能在监狱里吃苹果饺子鸡蛋、晒太阳。
它让年轻人把民族伤痛当成谈资,看完电影后笑着讨论“那个女军官的日语真搞笑”“中药柜那段像在玩过山车”。这种对历史的歪曲和消解,比任何抹黑都更伤人。
电影试图通过“喊名字”的方式来强化个体尊严。角色反复强调“我有名字,不叫编号”。
但在单薄的剧本和生硬的表演下,这一设定显得格外做作。他们不是在铭记历史,而是在表演铭记。影片结尾,众人叠罗汉托举小孩逃出万人坑,一个个喊出姓名和国籍。这本该是全片最悲壮的段落,却因前期毫无铺垫而显得突兀。
王志文、李乃文等优秀演员集体失效,他们的角色缺乏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只为“被折磨”或“牺牲”而存在,不管怎么努力表演,都很假。并不存在的日本女军官更是莫名其妙,时而残忍剥人皮,时而依偎孕妇入睡,身世模糊、动机成谜。她同样不是角色,只是一个导演塞进来的猎奇符号。
为了把这场投机戏演足,片方的营销手段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无下限”。
这部电影原名《生化启示录》,本是一部模仿《鱿鱼游戏》和《生化危机》的大逃杀电影。后来才硬套上731的历史外壳。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影片内核如此虚浮,它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铭记,一直只是为了赚钱。从影片中的荒唐游戏等环节,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类似《鱿鱼游戏》的游戏元素的。
从早期炒作“160万人举报”到选择7月31日上映,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纪念7月31日这个日子。简直荒唐。
然后又捆绑民族情感到利用“境外势力阻挠”的阴谋论,片方精准拿捏了舆论情绪,把自己包装成“为历史发声却遭打压的勇士”。他们知道,只要贴上“爱国”标签就能占领道德制高点,让批评者闭嘴。
他们裹挟民意,不明真相的观众被点燃了民族情绪,纷纷喊话“必须上映”“支持揭露历史”,将矛头指向审批环节。但审批人员看了一年的《731》能不知道这个电影是什么德行么。电影不能上映根本原因是拍得太烂,审批人员不愿让一部烂片消费民族伤痛。但不让他上映,审批人员就会被污蔑为汉奸。现在好了,看看谁是汉奸。
你看外务省害怕的是《南京照相馆》还是《731》就清楚了。外务省巴不得多一些《731》的电影,然后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说,这段历史是不存在的,你看你们自己人都拍出个什么玩意儿。
电影不是生意,更不是投机,做文化作品的人首先要有文化。真正的爱国是尊重历史、敬畏生命,是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民族的伤痛,而不是把苦难包装成娱乐产品,把血泪化作流量和票房。
《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克制而深沉。《波斯语课》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用谎言包裹真相。《金陵十三钗》虽不完美,但至少试图在绝望中寻找人性光辉。
而《731》呢?它只有猎奇的血腥、混乱的符号、生硬的煽情。它甚至不如三十多年前的《黑太阳731》,尽管粗糙,但至少真实、残酷、令人窒息。
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在IMDb开分只有3.2,现在2分多,豆瓣干脆不敢开分,可在国内,首周票房居然突破了十亿。
这十亿票房里,有多少是观众带着爱国情怀买的单、有多少是企业包场的“任务票”?
片方靠着消费民族情感赚得盆满钵满,却把731这段历史的严肃性踩在脚下。他们忘了,那些在731基地里死去的同胞,不是电影里的道具,不是用来制造视觉冲击的符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们的苦难不该被这样戏谑。
《流浪地球》《上海堡垒》定律再一次得到印证。《731》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人看清,炮制文化作品的人并不是都有文化。
投机者把民族伤痛当成流量密码,把历史题材当成“免死金牌”,中国电影的底线被再一次拉低。坏意图拍不出好电影,爱国情怀更不是烂片的遮羞布。一部在美学、叙事、历史观上全面失败的作品不值得被铭记,只值得被记住,记住中国电影曾有过这样一次可耻的投机,记住我们曾如何被情怀绑架,又如何被虚假的“震撼”欺骗。
历史的伤痕不容戏弄,民族的苦难不容消费。这是底线,也是良心。
精心策划舆论绑架,
扭曲史实消费苦难。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