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票房骤降,主要原因是水军的恶意诋毁,不要被他们误导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1:35 2

摘要:上映的第五日,也就是9月23日,票房出现了骤降。从原先的日均3亿,降至4700万,跌幅80%。

《731》上映后,票房一路高歌,短短4天就飙升到了13亿。

上映的第五日,也就是9月23日,票房出现了骤降。从原先的日均3亿,降至4700万,跌幅80%。

《731》海报

其原因很多,有上班日观众的减少,有排片率的下降,也有电影自身的一些不足。

但是,主要原因还在于“水军”的恶意误导,影响了排片,也干扰了观众的选择。

《731》海报

自《731》上映那天起,“水军”就开始了狂轰滥炸的诋毁与非议,有一种誓把《731》置于死地的蛮横。

他们诋毁的理由、或者叫做谬论,无非是以下三个:

一是认为揭示731罪行真相不足;二是牢房过于干净,美化了日军;三是越狱的戏份多了。

《731》海报

可以说这些谬论都站不住脚,因为它与《731》的主题与核心不符,也不了解历史的真相,更不理解《731》编导的良苦用心。

诸如“揭示731罪行不足”,主要的是因为在审核中,几乎删去了原片三分之一的内容,主要是人体实验等方面的大尺度画面,这是审核制度的规定,不能怪罪《731》的编导。

《731》中堆积如山的受难者尸体

即使如此,《731》还是尽可能地揭示了日军的残忍,如堆积如山的尸体、浓烟不断的焚尸炉、活体解剖、冷冻与细菌实验等等。

这些画面都给人触目惊心之感,也是能让观众伤感、流泪、愤慨之处。

对于过于残忍的画面,《731》则采用了远景、局部表现的方式,以防止过度刺激与消费苦难。

座无虚席的观众

正因为如此,才显得《731》在处理方式上的克制与现代,它显然要比《黑太阳:731》赤裸裸地揭示残忍,高明了许多。也因为如此,《731》才能被世界各国的观众接受与认可。

这一点已经被各国观众的强烈反响所证明。他们一方面被《731》所揭示的历史真相所震撼,一方面欣赏《731》“冷静的残酷”的表现手法。

正如英国一位观众所说:

《731》“冷静的残酷”更具灵魂的冲击力。

王志文在《731》中饰演的杜存山

至于牢房的干净,是日军出于实验的需要。

731部队的头目石井四郎是学医出身,他对实验所需要的环境十分清楚,所以在建设731基地时,十分讲究,是关东军中最现代、投资最大的一座建筑。牢房内都用当时最时髦的瓷片、地砖装修,还配备了抽水马桶。

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囚犯的健康,以提高实验的效果,谈不到仁慈。电影如此展示完全是依据历史的真实,怎能说是对日军的美化呢?

姜武在《731》中饰演的王永章

对于“越狱”的过多表现,一是依据历史的真实,二是为了体现中国人的抗争精神。

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求生欲望并没有泯灭,尤其是得知留下来只能死后,不如冒险搏一把,也许还有生的希望。这不仅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抗争精神。

澳大利亚观众对《731》中的抗争精神最为看好

如果一味地表现苦难,一是观感压抑,二是弱化了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就用了一定的戏份表现越狱。

尽管,越狱失败了,成为“无一生还”的悲剧,但给日军一定的震慑,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正如澳大利亚一位观众所说: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受害者传递出来的不屈人性,反抗精神,团结精神,互助精神。

观看《731》的外国观众

不能否认各国观众都有相当高欣赏能力,他们能认可《731》的主题与内容,能对包括“越狱”在内的表现手法,给予赞许,充分说明这部电影在大的方面是到位与合格的,自然也验证了“水军”对《731》的诋毁是站不住脚的,乃至是别有用心的。

《731》在美国上映

“水军”的危害在于,他们对《731》的诋毁会对一些观众起到误导作用,使处于观望中的观众,选择了不看,自然就造成了《731》票房的下跌。

“水军”的误导曾使《东极岛》这部很好的抗战片,票房惨淡。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在《731》身上重演了。

《731》中各国受难者

这就需要观众不要受“水军”的误导,有自己的主见与选择,也希望网络平台严格审核“水军”的言论,不给他们提供诋毁《731》、误导观众的条件,从而保障电影市场的健康运行,保障抗战电影畅通无阻。

来源:大树作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