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分团队重磅回归,国产纪录片强势崛起,这部国产新片让人期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5:15 2

摘要: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当下,一部关于书的纪录片能被超过十万人观看,且三季都获得 9 分 + 的高分,实在出乎预料,去年,《但是还有书籍》的原班团队又拍了一部提升审美必看的宝藏纪录片《向设计提问》。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确实开挂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好作品不断涌现。题材也五花八门,甚至一些看似冷门的主题同样能出精品,比如一口气拍了 3 季的《但是还有书籍》。

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当下,一部关于书的纪录片能被超过十万人观看,且三季都获得 9 分 + 的高分,实在出乎预料,去年,《但是还有书籍》的原班团队又拍了一部提升审美必看的宝藏纪录片《向设计提问》。

这部片子最妙的地方,是把设计从高高在上的 “艺术殿堂” 拉回到普通人的日常里,让你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每天用的每一件物品、住的每一处空间,甚至走的每一段路,都藏着设计师的巧思。

从台灯开关的触感到手机字体的弧度,从小区楼下的长椅到城市里的高架桥,设计早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里,悄悄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向设计提问》一共 6 集,每集 40 分钟,追起来一点不费力,唯一的遗憾就是太短了,毕竟每段内容都让人看得挪不开眼。

而且它特别 “实在”,没有半点虚头巴脑的理论堆砌,全是能直接装进脑子里的干货,从建筑、家居这些常见领域,到餐车改造、字体设计这些细分方向,再到城市规划、导视系统这些宏观议题,几乎把和生活相关的设计领域都覆盖到了,不管是做设计的专业人士,还是单纯觉得 “设计挺有意思” 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片子一开场就特别接地气,导演组直接扛着机器走上街头,去挖那些藏在民间的 “野生设计”。这些设计没有精致的图纸,也没有专业的头衔加持,却满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就像那位修钟表伞架的宋老师,他从没觉得自己在做 “设计”,但为了接送两个孙女,亲手改的自行车简直是 “行走的暖心发明”。

前后都加装的座椅不说,后面那个还用废皮子和木板钉成了软乎乎的 “沙发凳”,生怕小孙女坐得不舒服;车筐里更是精准抠出了保温杯和饭盒的卡槽,骑行时连半滴汤都撒不出来。

后来这自行车还被专业设计师选进了展览,没人会质疑它的设计价值 —— 毕竟能用创意解决实际问题,还藏着满满的人情味,这本身就是最棒的设计。

在北方农村流行的 “流动宴会车” 更让人开眼界,当地人管这叫 “卡宴”,听着洋气,本质是重型卡车改出来的移动宴会厅。设计者是民间企业家和焊工,没学过什么设计理论,却精准踩中了农村办席的痛点:没有固定的大型场地,遇到刮风下雨只能露天吃席。

他们把卡车车厢改成可折叠的,展开后能比原来大十几倍,灶台、餐桌、储物架一应俱全,甚至能容纳上百人同时开宴。有了这台车,村里办婚礼、过寿再也不用发愁场地,热热闹闹的宴席再也不怕天气捣乱,这些不懂 “设计术语” 的创作者,其实早就抓住了设计的核心 —— 服务于人。

除了这些民间智慧,片子里也藏着很多 “幕后故事”,比如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哪吒闹海》,原来那些经典的动画形象藏着中式美学的密码。

作为第一部走进戛纳电影节的华语动画,这部片子在没有 CG 技术的年代,全靠老一辈动画师一帧一帧手绘,前后花了 1 年零 3 个月,画了 5 万 8 千多张画才完成。

纪录片里,主创之一的张澋源老师 40 年后重新画敖丙,才揭秘了当年的设计巧思:原来敖丙的身段、动作,全是从传统戏曲里借鉴来的,那些甩袖的弧度、转身的姿态,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学基因,也正是这份扎根传统的用心,才让中国动画有了和迪士尼、日本动画截然不同的独特气质。

看完这些,你会发现设计从来不是 “锦上添花”,有时甚至是关乎安全与尊严的大事。北大的李迪华老师在街头 “吐槽” 糟糕步行环境的片段,估计很多人看了都会点头认同。

那些突然断开的人行道、高出地面的路沿石、没有坡道的过街天桥,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 “不方便”,但对残障人士来说,每一次出行都像一场冒险。

李老师和学生们一直在推的 “通用设计” 特别打动人,它不是专门给某类人做的 “特殊照顾”,而是让老人、小孩、孕妇、残障人士都能轻松使用的设计 —— 比如带扶手的马桶、高度合适的洗手台、没有台阶的通道,这些设计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便利和尊重,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温度。

上海外滩的改造案例更能说明设计对城市的影响。以前的外滩有 12 条车道,车水马龙堵得水泄不通,延安高架的 “亚洲第一弯” 正好对着外滩最美的风景,司机们都忍不住减速拍照,堵上加堵,真正想到外滩散步的行人反而挤不进去。

后来的改造特别反直觉:不是拓宽路面,而是把部分车道挪到地下,地面只留 4 条车道,剩下的全改成步行空间。结果隧道通车后基本不堵车,外滩也变回了市民能轻松漫步的公共空间,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为了还给人们步行空间,把道路 “藏” 到地下。

这背后其实是 “步行城市” 的理念,就像墨尔本的 “20 分钟生活圈”、巴塞罗那的 “超级街区”,城市终究是给人住的,不是给车开的。

就连找路这件小事,都藏着设计的大学问。伦敦的 “Legible London” 导视系统你可能没听过,但去伦敦旅游的人多半受益过,那些清晰的路标、醒目的方向牌,让 94% 的旅行者都能顺利找到目的地,90% 的人更敢随便步行探索城市。

而上海南站以前可是出了名的 “迷宫”,圆形建筑让每个方向都长得一样,路标又小又少,有工作人员一天被问了 200 次路。

同济大学的吴端老师团队用 “针灸理论” 解决了问题:把车站比作人的身体,人流就是血液,只要在最拥堵的 “穴位” 上优化标识,再沿途多设些醒目的指引,迷路和拥堵问题一下就缓解了。

《向设计提问》就是这样,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说起,一点点挖设计的根源,悄悄解答着 “什么是好设计”“设计要经历什么” 这两个大问题。

片子本身也特别有设计感,穿插的原创动画很灵动,解说词又幽默又实在,就算是对设计一窍不通的 “小白”,也能看得明明白白,还会忍不住开始打量身边的东西:这个杯子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小区的垃圾分类站为什么这么布局?

它最动人的地方,是让我们明白设计从来不是专业人士的 “特权”。宋老师的自行车是设计,“卡宴” 的改造是设计,甚至我们自己调整书桌抽屉的布局、给家里的柜子加个分层架,都是设计。设计关乎的是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部国产纪录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观察日常的新视角,让每个看完的人都忍不住重新爱上身边那些藏着巧思的美好。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