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提到“母亲”,我们可能会很容易联想到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和奉献,会想到妈妈在家里操劳做饭的场景,会想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
当我们提到“母亲”,我们可能会很容易联想到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和奉献,会想到妈妈在家里操劳做饭的场景,会想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
相信很多人在小学写作文的时候都有一篇叫做《我的妈妈》,也有很多类似于“下雨天妈妈背着发烧的我去医院”的场景。
但是,很少人能够关注到,她们在成为“妈妈”之前,或在“妈妈”这个角色之外,她们希望追寻什么样的目标。
2020年,苏敏以“50岁阿姨自驾游”为名创建了自己的账号,独自一人踏上了自驾游的旅途。她向媒体表示:前半生,为了家庭、父母,为了大家能活得更好,她牺牲了自己,忍受了很多。前半生她忍了又忍,后半生无须再忍,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长期处于痛苦中的她终于爆发,下定了“出走的决心”,一脚油门踩出了新的生活。
提示:本文有关影片剧情透露
1 忍一忍就好了
年轻时,高三的李红怀揣着梦想,想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父亲却说家里只有他养家太辛苦,要她这个长女扛起家庭责任,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弟弟。
后来为了弟弟的事业,李红帮了几年的忙,说好的工资总一拖再拖,如今她囊中羞涩,弟弟也总有各种理由,还搬出了母亲,以亲情作为要挟,母亲却让李红让一让弟弟。
父亲的“让一让”,使得李红从此开始打工,却又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遇上“下岗潮”,从此打了几十年的零工。
母亲的”让一让“,让李红在争取自己应得工资的道路上又多了一道阻碍,让李红对母亲发出了”这公平不“的质问。
她与男友孙大勇结婚,孙大勇信誓旦旦,他可以帮忙找工作,找不到也没关系,能养她一辈子。但李红迟迟找不到工作,孙大勇的上级也不想为他提供工作机会,他的耐心越发有限,暴露了他的真面目。
他对李红的每一笔支出追问再三,等到李红有了工作,更变本加厉,不仅要求李红平摊家中支出,还要她承担全部家务。
生活中,李红要将就丈夫的口味;酒桌上,李红成为了丈夫显现家庭地位的工具;厨房里,李红更是被丈夫逼迫着杀不敢杀的鱼。
李红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了几十年,每天买菜做饭,把女儿带大,又照顾女儿怀孕生孩子,带孙子,接送Ta们上下学,而孙大勇则是每天钓鱼,打乒乓球。
但李红总想着等一等,等女儿长大了再提离婚,等女儿生完孩子再参加多年缺席的同学聚会,等孙子上学了再开始自驾游。家人挤占了她生活的全部,让她无暇顾及自己,只能无限期的等待下去。
2 女性的殊途同归
曾经与李红的生活截然不同的闺蜜马捷,拥有者李红最羡慕的顺遂人生,她有工作,也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但马捷也成为了李红。
马捷曾经希望退休后的日子是和丈夫过悠闲的二人世界,但等到儿子娶妻生子,原先的设想也变得遥不可及。
儿子儿媳要上班,作为婆婆,作为母亲,作为奶奶,她不得不担起带孩子的责任,而丈夫却也以一句”这是女人该干的事“而置身事外。
李红再次见到马捷时,她早已没了从前的意气风发,眼神中尽是疲惫。
李红每年都无法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年少的时候聚会中总缺她一个,但如今,同学的美好表面之下也是千疮百孔:有朋友的女儿正在闹离婚,有朋友的儿子欠了几百万的网贷。
李红的女儿晓雪,是婚恋观更为新颖年轻的一代,享受着家中全部资源的独生女,父亲也会对她和颜悦色。她有工作,有学历,不至于沦落至当年母亲只能扫大街的窘境。
可即便如此,当母亲无力照顾孩子时,她也成为了那个为此放弃自己的事业,放弃自己的社交的人。
重返职场,用人单位也只会用”结没结婚“”孩子多大“这一个个问题向她砸来。
”母职“,似乎成为了剧中所有女性共同的困境。
3 我不想再等了
丈夫的压迫、家庭的负担、心里的憧憬都让李红再不能忍受每天只是买菜做饭接送小孩的的生活。她已经为自己的出走做足了准备,她买好了所有的装备,考出了驾照,买好了新车,联系了驴友团,她只差临门一脚。
一天,女儿晓雪在单位成功升职,丈夫、女儿、女婿推杯换盏,相聊甚欢,庆贺彼此”三喜临门“之时,李红却忙于厨灶,忙于给孩子换尿布,不小心碰掉了丈夫的乒乓球还换来了一场责骂。
李红意识到,自己每天在围绕着家庭转,自己从没有进步。
这一次,她爆发了,她不等了。
她吐露着这么多年自己被家庭压着的不痛快,和为家庭而牺牲的她的时间、经历、朋友,她毅然决然拿上自己早已买好的装备,一脚油门,开出了困住自己的地方。
即使在封路,她依然能够找到能够去往自己目的地的道路。
1 打破枷锁,但钥匙要紧握在自己手中
影片中的李红,在弟弟眼里是赚钱的劳动力,在丈夫眼里被一辈子贴上了“不明事理”的标签,在女儿眼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要帮忙带孩子的。在多重的压力之下,李红患上了抑郁症。
丈夫给李红贴上“不明事理”的标签可以说是一种不成熟的人格特质,这类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想法,只要是自己认为不对的就是“不明事理”。有时候找不到反驳的切入口,就容易陷入内耗的漩涡。
女儿和女婿的婚后生活也并不如想象中美满。女儿也像妈妈一样,全职在家带孩子,想出去找工作却屡次妥协于家里的琐事。女婿安慰女儿,当别人看到她带孩子时,心里都会觉得母亲很伟大,但女儿却说,她不想要这个伟大。“伟大”是一个褒义词,但放在妈妈身上,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枷锁。
我们常常听到“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这样的说法,将女性的自我牺牲视为理所当然。然而,这种牺牲并非必然,也不应该成为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
一个幸福的家庭,不该建立在女性自我压抑和牺牲之上。母亲的角色固然重要,但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梦想、追求和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这也是对人生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全职妈妈可以是一种选择,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甚至是被强加的选择。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工作和束缚,而应该是一种基于热爱和自由意志的主动选择,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当一个全职妈妈,培养一个孩子”,也可以被赋予一个新的维度:这是一项充满挑战、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心血的事业,它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认真规划和经验。
2 女性出走,是鸟飞往自己的山
李红的母亲、李红、李红的女儿无疑反应了三代不同的男女关系,也展现了社会中”母职的传承“。
李红母亲是被成功洗脑的,认为女性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处理家务;李红是有觉醒的,她想要摆脱被家庭束缚的生活,也拥有了自己的理想;李红的女儿是有新思想的,她的思想已经有所挣脱,但行动却又被现实困住。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为家庭付出的女性。
女性“出走”的议题,始终难以言说,难以被理解,难以被解决。家,是期待与责任的交织,是琐碎的家务与无尽的等待,好像家里少了一位母亲,一切便无法运转。
“女性出走”,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心理与精神的双重解放。它意味着女性主动挣脱传统家庭角色的限制,是对长期以来压抑的自我价值的重新宣告,更是对自身需求和梦想的勇敢承担。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自身潜能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坦然面对。这不仅仅是出走,更是创造。像李红这样,选择打破这种模式,毅然走出去的女性,少之又少。
这趟通往自由的旅程,需要强大的支持网络,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持续投资。就如剧中的李红,她受到了来自驴友团的鼓舞;在旅途中通过直播售卖自制的辣椒罐头获得经济支持;学会了独立更换轮胎……
这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女性不会换灯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刻板印象恰恰反映出女性的独立能力被严重低估,不仅被社会低估,也被我们自己低估。李红独自更换轮胎的举动,不仅仅是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更是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的有力反击,证明了女性拥有超越社会期待的能力和韧性。
飞往属于自己的山,需要勇气,智慧和持续的行动力。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也是一场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双重挑战。它挑战着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性别规范,书写着女性自我解放的新篇章。
3 在成为任何角色之前,你首先是你自己
李红最终实现了她的自驾游梦想,在途中,女儿给她打了一通电话,说想她,李红却说:“对不起,我现在还不想回去。”女儿的回应也出乎意料的平静和理解:“你不需要说对不起。"
许多女性被家庭的束缚所困住,一部分原因源于难以割舍的责任感和浓厚的亲情。然而, 无论你扮演着什么角色——母亲、妻子、女儿……你始终首先是你自己。你永远你有权追求自己的理想,永远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而这无需向任何人道歉。
苏敏的旅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行,更是一次心灵的自由飞翔,它提醒着每一位女性: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请珍视自己的梦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做自己,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有些糖丸儿可能面临着选择困境,就像李红一样,一边是难以放下的家庭责任,一边是自己追求多年的理想,已经经不起等待;也有可能面临着的是自我的迷茫,被困在重复的每一天中。
面对这些困境和迷茫,咨询师通常会提供一些“找回自我”的帮助,Ta们会先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产生纠结和迷茫的原因,以及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Ta们也会运用一些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并挑战那些限制性的信念,例如“我要先满足家人的需求,我个人的追求可以被牺牲”,或者”我的人生好像也就这样了,我找不到还有什么新的可能"。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澄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内心的需求,重新连接自我,更清晰地探索每个选择或可能性的利弊,并给予我们勇气,做出最终符合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的决定。
许多女性糖丸儿,可能都会对主角苏敏产生很强的共鸣:
● 或许是作为妈妈,日复一日地为家庭劳务默默付出,却不被肯定付出的价值,也放弃了很多自己的生活和爱好的拓展;
● 或是是作为妻子,时常感觉到被当做依附于丈夫或家庭的存在,而缺少足够的被尊重;
● 或许是作为女儿,体会到许多重男轻女观念下的失衡,总是成为那个被要求付出更多、被给予更少的角色;
……
当女性糖丸儿们长期处在社会期许的性别角色下时,可能会感觉到许多不公、角色偏见、不被理解的体验,也可能感到很难走出这些期待去活出自己,因为要面对很强的外部压力,包括指责、批判、威胁、嘲讽等等。如果身为女性,你很想能够冲破社会期许的牢笼,却不知道怎么办,可以尝试寻找专业咨询帮助,擅长「女性成长」议题的咨询师可以更懂你的困境,并协助你找到面对性别困境、更好活出自己的方法。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来源:安慰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