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曾被《但是还有书籍》感动过,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叫《向设计提问》的国产纪录片。它出自同一个制作团队,内容依旧“干货爆棚”,但这次聚焦的不是书,而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但从未认真思考过的——设计。
如果你曾被《但是还有书籍》感动过,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叫《向设计提问》的国产纪录片。它出自同一个制作团队,内容依旧“干货爆棚”,但这次聚焦的不是书,而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但从未认真思考过的——设计。
别急着觉得“设计”离你很远,这部片子厉害就厉害在,它用最贴地气的方式,把设计从“艺术殿堂”拉回了你我身边。从一盏灯的亮度、一个字体的弧度,到马路指示牌、卡车改装、乃至公共厕所的布局,都是它关注的对象。
全片共6集,每集40分钟,看完只想感叹一句:也太短了!而且不仅好看、好懂,还特别涨知识。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小事”的好奇心。因为你会发现,原来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
开篇就很接地气,导演组直接走上街头,找“野生设计”。比如宋老师,一个修表的爷爷,顺手改装了一辆接送孙女的自行车:前后加装了软包座椅,车筐里还贴心地为饭盒和水杯做了卡槽,防止溅洒。
这些设计虽然粗糙,却极其实用,展现了中国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民间智慧。宋老师自己都不觉得这是“设计”,但这不正是真正为人服务的好设计吗?
还有北方农村流行的“卡宴车”——一种由重型卡车改装的流动宴会厅。设计者不是专业出身,而是企业家、焊工。车厢展开后能变成十几倍大,风雨无阻地办席。这种设计解决了农村没有大型宴会场地的问题,背后是对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谁说只有学院派才懂设计?
连动画片里的人物设计也有讲究。《哪吒闹海》中的敖丙,其实灵感来自传统戏曲。40年后,主创张澋源再次手绘人物,依然灵感满满。这种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美学,也让中国动画站上了国际舞台。
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地方,还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上海外滩,曾经是车流密集的12车道,行人寸步难行。后来设计团队把车道“塞”进地下,地面还给行人,打造了一个真正属于大众的公共空间。这种设计,不是为了让城市更“炫酷”,而是让人能安全、舒适、便利地生活其中。
还有被很多人忽视的“无障碍设计”。北大教授李迪华指出,真正的设计不止是为残障人士服务,而是为“所有人”服务的“通用设计”——不管你几岁、身体是否健全、有没有文化,都能用得上。每一个路口、每一块地砖、每一个斜坡,都藏着设计者的用心。
而当城市越来越复杂,导视系统的设计也变得至关重要。伦敦的“Legible London”导视系统启用后,94%的人能顺利找到目的地,90%的人愿意多走路去探索城市。而曾经的上海南站,因为导视混乱,一天内工作人员被问路200次。后来通过一位设计师团队运用“针灸理论”优化系统,才终于解决拥堵和迷路问题。
《向设计提问》不是单纯介绍设计知识的纪录片,而是在用一个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设计改变生活,也可以由生活启发设计。
它回答了两个问题——“什么是好设计?”“设计是怎么诞生的?”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把设计讲得既有趣又有深度。即使是毫无设计基础的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物品和空间。
它让我们明白,好设计不是为了看起来高级,而是真正让人用得舒服、用得方便。
在这个处处都是设计的时代,《向设计提问》不仅展示了设计的力量,更邀请我们每个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因为设计,从来不是少数设计师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改善生活的工具。哪怕是修一辆自行车、改一辆宴会车,都可以是伟大的创作。
一句话总结:《向设计提问》是一部人人都该看的纪录片,它把设计从“高冷专业”变成了“人人能懂”,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世界。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