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台湾青年导演现身平潭影展!隔海对望、各有坚持、风向已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3:38 1

摘要:在福建平潭举办的IM两岸青年电影展上,三位90后台湾青年导演用自己的短片和视角,回应了这种逐渐变远的文化距离。如今的台湾电影,在大陆的曝光率极低——2024年大陆上映的497部新片中,台湾电影只占了8部。而在台湾,每年也仅有10部大陆电影能通过抽签与审查机制进

你还能立刻说出一部近五年的台湾电影吗?如果答案是“想不起来”,那你不是一个人。

在福建平潭举办的IM两岸青年电影展上,三位90后台湾青年导演用自己的短片和视角,回应了这种逐渐变远的文化距离。如今的台湾电影,在大陆的曝光率极低——2024年大陆上映的497部新片中,台湾电影只占了8部。而在台湾,每年也仅有10部大陆电影能通过抽签与审查机制进入院线。

这种“互看”的阻碍,不只是政策层面的,也体现在信息流通和文化理解的断层上。就像27岁的林欣妮导演,在大陆拍片的大导演娄烨、耿军对她来说并不陌生,但她却从未听过《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的名字。而她最感兴趣的大陆事物,竟是“霸王茶姬”这款奶茶。

看似轻巧的答案,却透露出海峡两岸青年在文化交流上的尴尬处境:我们彼此好奇,却总隔着一层雾。

林欣妮第一次来大陆,她的短片《清晨的红色》灵感来自夜晚宵夜时看到消防车呼啸而过的红光。她把那种危险又好奇的情绪,转化成一部关于女性情欲和心理困境的作品:女主角试图靠近火场、靠近情欲,却又在挣扎中退缩。片尾的一个微笑镜头,是她对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

相比之下,蔡雅馨的作品《极窒演出》则走的是高度类型化的惊悚路线。她不仅是台湾艺术大学的电影研究生,还曾参与过《声生不息·宝岛季》的综艺拍摄。

她对大陆市场也很了解,能谈论贾玲《热辣滚烫》的观众反应,也关心《南京照相馆》的社会解读。她的短片以“戏中戏”结构切入,讲述家庭暴力和心理创伤,用类型片语言探讨现实议题,是“惊悚+社会洞察”的代表。

而颜皓轩则更像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拍的《囚犬》讲述两位学生因照顾流浪犬而产生冲突和选择,背后却映射着阶级差异、教育体制与边缘命运。他既不想拍“议题电影”,也不想流于形式,更关注剧本结构和故事可读性。他喜欢李沧东、达内兄弟那样,把社会思考融进影像本体的导演。

这三位导演的路径各不相同——林欣妮更偏向女性视角与情感表达,蔡雅馨代表类型片与工业化叙事,颜皓轩则在作者性与观众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还年轻,都在探索,也都不愿被标签束缚。

在今年IM影展上,颜皓轩凭《囚犬》拿下最高奖项“麒麟最佳影片”,并获得30万元奖金。他在领奖时说,这部片几乎是靠朋友义务帮忙完成的。拍电影,对大部分台湾年轻人来说,并不是“有多大意义”,而是“我只能做这个”。

台湾的创作环境虽然有较完备的补助机制,但资源仍然有限。像颜皓轩这样靠短片获奖、回台后兼任世新大学老师,以支持未来长片创作的路径,是很多台湾年轻导演的现实缩影。

他说,自己并不打算“入主流”,也不想为迎合市场而放弃表达。他更在意影像本身的力量:“我要成为像李沧东那样的导演。”

这份纯粹,或许正是今天最稀缺的品质。

林欣妮、蔡雅馨、颜皓轩,三位90后台湾导演代表了岛内青年创作的不同方向:即兴、类型、结构。他们并不代表全部台湾青年创作现状,但却共同展示了一种态度:表达的欲望永远不会消失,哪怕资源有限、市场艰难、交流阻塞。

我们总说,现在的华语电影缺少大师。但或许,这些还在路上的年轻人,正是未来风向的起点。

他们不一定能“引领浪潮”,但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风,自有方向。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