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里,温碧霞演的歌舞伎把牢门打开,轻声说“你自由了”,下一秒孩子就被推进实验室。
十万个中国孩子被日本兵半夜拖走,最后只有不到两千人活着回来
电影《731》里,温碧霞演的歌舞伎把牢门打开,轻声说“你自由了”,下一秒孩子就被推进实验室。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剧情,档案却写得清清楚楚:1942年河北丰南,37个孩子在同一夜失踪;1943年黑龙江富锦,日军用糖块拐走一车小学生;1944年山东招远,伪军按名单抓人,最小的才四岁。
这些孩子被统一编号,脖子烙上樱花印,从此改名换姓。
今村佳代的原型来自关东军档案。
1938年《大公报》就登过,日军在天津、青岛设“育婴院”,专收中国儿童。
进去先打针,药物名字至今没解密,幸存老人回忆,针打下去,人就像被抽掉骨头,站都站不稳。
活下来的孩子被分到三种去处:实验台、翻译班、特务队。
实验台的孩子平均寿命三个月;翻译班的孩子每天学日语,背错一句就抽十鞭;特务队的孩子十五岁就被派去火车站,专盯穿长衫的中国人。
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跑。
档案里夹着一张课程表:早上五点起床,先背天皇敕语;上午学射击;下午学毒物识别;晚上看“日满亲善”电影。
每十天考试,不及格就关黑屋。
黑屋没有窗,地上撒着碎玻璃,孩子得光脚站一夜。
关东军军医日记里写:三天后,再倔的孩子也会低头。
最难受的是,这些孩子后来成了帮凶。
1945年长春解放,苏军抓到一支少年特务队,队长才十六岁,枪法极准,审讯时他只说日语。
苏军翻译发现,他连中国话都忘了。
东京审判时,中国检察官向哲濬提交过一份名单:731部队培养的“少年翻译官”共一千二百人,战后下落不明。
有人猜他们混进了遣返的日侨队伍,也有人说他们去了南洋。
没人敢追下去,因为追下去会发现,这些孩子连户籍都被抹掉了。
电影里还有个细节:女军官脖子上的樱花印。
真实档案里,这种烙印用硝酸银溶液,烧一次就褪不掉。
沈阳战俘营的幸存者回忆,日军管这叫“永生印”,意思是到死都是天皇的人。
战后,东京大学医学部保存过一批标本,编号从A1到A200,全是儿童皮肤切片。
美军占领日本后,这些标本被悄悄销毁,只留下一页清单,上面写着:实验目的,毒物耐受度测试。
很多人以为这些事早就过去了。
202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新版教科书里,把“侵略”改成“进出”。
同年,大阪地方法院驳回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理由是“个人无国际法主体资格”。
判决书第17页写着:原告未能证明强制带走与日本政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十万个孩子被拖走,找不到一个人负责。
看电影时,有人气得摔杯子,可光生气没用。
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遗址,每年游客不到一百万,隔壁的迪士尼一天就挤进八万人。
遗址墙上有孩子刻的字:我想回家。
字迹歪歪扭扭,刻得很浅,风一吹就掉渣。
导游说,这是1944年冬天,一个八岁男孩用石头划的。
那天他刚被抽完血,趁看守打瞌睡,偷偷跑到走廊。
后来男孩被编进少年队,再没消息。
记住这些,不是为了记仇,是为了明白一件事:落后的时候,连孩子都是战利品。
现在再看那些深夜还在补习班的家长,再看那些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突然就能理解他们的焦虑。
历史不会说话,可墙上的刻字还在。
你不去看它,它也不会消失,只是下一次,刻字的可能就是你的孩子。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