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电影市场,恐怖片一个接一个地爆。上半年,《罪人》一上映就冲上全球3.6亿美元票房,在北美甚至压过《碟中谍8》和《神奇四侠》,稳居年度票房前五。紧接着,《死神来了6》《招魂4》也接连大卖。而让人最意外的,是一部原本没什么IP背景的新片《凶器》(Weapon
今年的电影市场,恐怖片一个接一个地爆。上半年,《罪人》一上映就冲上全球3.6亿美元票房,在北美甚至压过《碟中谍8》和《神奇四侠》,稳居年度票房前五。紧接着,《死神来了6》《招魂4》也接连大卖。而让人最意外的,是一部原本没什么IP背景的新片《凶器》(Weapons)。
这部片上映前只靠预告片就火遍全网,正片上映后更是凭借3800万美元的成本,拿下2.6亿美元全球票房,强势跻身影史恐怖片票房TOP25。不光票房漂亮,口碑也同样不俗。烂番茄新鲜度94%,IMDb评分7.6,豆瓣也有7.0分,算得上是叫好又叫座。
故事设定非常抓人:一个平静小镇的凌晨2:17,17名孩子同时从家中离开,消失在夜色中。他们全来自同一个班级,唯一没失踪的是沉默寡言的小男孩艾利克斯。监控画面显示孩子们是自发离开,还用一种奇怪的“火影跑”姿势奔向黑夜。
电影没有采用传统叙事,而是通过六个不同角色的视角,像拼图一样逐步揭开真相。老师洁丝汀成了众矢之的,被警方调查、家长指责,生活崩塌。
她对艾利克斯的关心让她发现他家中种种诡异之处,也因此遭遇深夜袭击。家长格拉夫则自己调查线索,怀疑洁丝汀,直到亲眼看到校长“中邪”般扑向她,两人关系才破冰,决定联手找出真相。
随着剧情推进,视角切换到警察、瘾君子和校长,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事件的一部分线索。最终,所有线索都指向了艾利克斯的家。而最后的第六个视角——艾利克斯本人,才揭示了整起事件的真相。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悬疑感,也让观众从不同立场看待事件。洁丝汀视角里的家长像暴民,格拉夫视角下则展现出失去孩子的痛苦。瘾君子在警察眼里是麻烦制造者,实际上却是唯一发现孩子线索的人。不同视角交错展现,丰富了信息量,也让整部电影充满张力。
片名《凶器》的表层含义是指幕后主使——艾利克斯的姨姥姥。她借住在艾利克斯家,拥有操控他人的巫术,通过孩子们制造恐怖。但电影真正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把“凶器”变成了一个社会隐喻。
每个角色都是潜在的“凶器”。洁丝汀被舆论攻击,也做着不道德的事;格拉夫虽是受害者,但第一反应是指责他人;瘾君子虽然违法,却也成了解救者;那些被操控的孩子,其实过去是霸凌者。所有人都在情绪、压力或社会结构中被操控,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导演克雷格也把自己的真实经历融入电影。他曾因朋友去世陷入低谷,这部电影是他情绪的释放。片中关于成瘾、控制、痛苦的设定,很多都来自他的个人体验。
剧本一出,就引来华纳、新线、网飞等公司疯抢,最终由新线影业拿下项目。电影从立项到上映历时三年,经历罢工、换角等波折,也让它更具话题性。
当然,《凶器》也有不足,比如揭示幕后黑手稍显仓促、女巫设定对非欧美观众有理解门槛。但整体来看,这部片用恐怖的外壳讲了一个关于暴力、冷漠、责任与成长的现实故事,不止吓人,更能引人深思。
在恐怖片扎堆爆款的2025年,《凶器》能突出重围,不只是偶然,而是内容、形式与情绪表达的共同胜利。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