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由花城文学院、广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番茄小说、爱奇艺协办的“向故事深处,赴光影之约——文学IP影视化交流会”在新疆阿勒泰隆重举行。本次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剧、制片人、平台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与创
9月14日,由花城文学院、广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番茄小说、爱奇艺协办的“向故事深处,赴光影之约——文学IP影视化交流会”在新疆阿勒泰隆重举行。本次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剧、制片人、平台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参会嘉宾有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索南才让;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南方传媒总编辑肖延兵;南方传媒副总编辑、出版部总监萧宿荣;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张懿。
本次交流会邀请与会嘉宾们围绕"从好故事到好剧本:IP的创造性转化与叙事重塑""市场与艺术的平衡:IP 选择的行业逻辑与未来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狗剩快跑》编剧李海江,爱奇艺影视节目规划中心编审沈珺,评论家、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项静,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陈培浩,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威廉,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陈崇正及爱奇艺、番茄小说等平台代表,以及多位出版界、影视界从业者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从文学到影视:一场创造性转化的双向奔赴
麦家从创作者角度回顾了自己作品被多次改编的经历。他表示,文学IP的影视化是一条“玄学之路”,《解密》在出版前经历了17次退稿、长达11年的等待。作家应专注于创作本身,而非刻意迎合市场。“只要你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它终将被看见。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发言中指出,影视与文学并非对立,而是互为镜像、彼此激活。他认为,正如百年前小说从“末流”走向“主流”,今天的影视也可能成为未来文化的主导形态。文学应主动拥抱影视,拓展叙事的边界,重建与大众的连接。
交流会上,编剧王贺以热播剧《生万物》为例,分享了从小说到剧本的创作历程。她指出,IP改编不是“翻译”,而是“重塑”,要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叙事结构的重组与人物情感的现代化处理,才能让文学真正“活”在光影之中。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索南才让认为,一个好的故事是核心,“文学是由内而外的表达自身,从自身看见他者,看见万物,书写万物……技术的浪潮可以拓宽叙事的边界,打通一定的壁障。却不能替代故事最重要的精神核心,好故事来自对人性的洞察,也有对土地的敬畏,还有对文化的传承”。
影视反哺文学:新媒介激发叙事
作家石一枫则强调,屏幕时代的作家早已在“影视思维”中成长,文学与影视的融合是代际经验与媒介演化的自然结果。他呼吁创作者应清晰认识各自媒介的特性,“让小说干小说的事,让影视干影视的事”,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互动。
《军师联盟》编剧常江则认为,文学与影视代表两种叙事逻辑,文学注重自我表达、影视IP则注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而影视化改编,文学性仍然是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好的影视,第一层是文学、第二层是人物、第三层才是情节,文学性和人物的复杂性有助于打破影视题材同质化的现状。
平台视角:IP选择进入“价值观驱动”新阶段
爱奇艺制片人谭君平、版权总监朱丹青等则从平台视角出发,剖析当前IP影视化的市场逻辑。她们指出,随着“爆款失灵”现象的出现,平台对IP的选择已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核、人物复杂性、时代共鸣与改编可行性。
番茄小说IP内容负责人贾文婷介绍,平台已构建起“数据+内容+宣发”三位一体的IP孵化体系,推动网络文学向出版、影视、动画、短剧等多体裁延伸,打造“中国故事”的超级IP。
未来展望:在辽阔处,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交流会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产业对接的实际行动。会议期间,花城出版社与番茄小说、爱奇艺等平台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推动优质文学IP的影视化开发。
正如主持人、评论家刘大先所言,“我们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寻找同行者。”在AI技术、短视频冲击、观众审美迭代等多重挑战下,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正是回应时代、回应大众、回应人心的最佳路径。
从文字到影像,从书页到荧屏,故事的力量跨越媒介,连接人心。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未来,花城文学院将继续搭建文学与影视的桥梁,推动更多优质IP走向大众,让好故事在光影中生生不息。(通讯员:王雅喆)
责编:TX
来源:阿大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