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中,一部来自克罗地亚的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这部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记录片,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还原,而是一场由导演伊戈尔·贝齐诺维奇(Igor Bezinović)主导的历史复现实验。
你有看过这样的纪录片吗?导演通过将历史照片搬演的形式,碎片化地拼凑出了一个具有争议的反派和一段荒谬的历史。
而这位自恋的历史人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拍的1万多张照片就这样以全城cosplay的形式再现。
2025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中,一部来自克罗地亚的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这部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记录片,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还原,而是一场由导演伊戈尔·贝齐诺维奇(Igor Bezinović)主导的历史复现实验。
影片通过非职业演员——里耶卡市民的集体表演,重构了1919年意大利诗人、军人加布里埃尔·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的全过程。
影片的开头,导演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你知道邓南遮是谁吗?”屏幕上出现的是一连串互相矛盾的答案。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侵略者,有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导演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市民亲自参与还原这段历史——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记忆。
他们在城市广场上扮演士兵、群众、邓南遮本人。他们笑场、口误、走神,导演没有剪掉这些镜头,而是保留了所有“非专业”的痕迹。
影片多次采用“画面并置”的方式,将历史档案影像与当下表演同时展现:1919年阳台上的邓南遮面对万人空巷,2025年里耶卡的“邓南遮”则面对仅有的两名家属鼓掌;历史照片中整齐的阅兵队伍,对应的是几个误闯镜头的路人懒散地走过。
导演通过这种方式指出一个事实:影像未必等于真相,历史也并非只有一种版本。
1919年,当多数人还未意识到摄影的力量时,邓南遮已经主动邀请摄影师记录他的演讲、军队、阅兵。他在阳台上讲话、在城市中组织仪式、安排军团训练时,摄影机从不缺席,这种意识不仅塑造了邓南遮的政治形象,也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宣传机制提供了模板。
最典型的例子是公投事件。在真实历史中,阜姆市民曾试图通过投票反对邓南遮的军事占领,但投票箱被其军队直接砸碎,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影片用一种“仿古”方式重现这一幕:黑白滤镜、定格镜头、旁白配音,制造出一种“假影像”,目的不是伪装真相,而是反向指出真实影像的缺席与政治筛选之间的关系。
影片里另一个关键场景,是结尾对 “血腥圣诞节” 事件的复现。邓南遮统治末期,包围阜姆的意大利军队和城内军团交火,几十名军团士兵死亡。伊戈尔让市民扮演死去的士兵,镜头特写他们的伤口和死相,没有夸张的表演,只有肃穆 —— 这和之前荒诞的演绎形成强烈反差。
其实全片里,士兵的 “身体表演” 一直是条暗线:伊戈尔选演员时,要求找懂拳击、有力量感的青年,复现训练场景时,市民们赤裸上身、叼着刀,模仿历史影像里 “英雄军团” 的样子;可到了结尾,这些 “健壮的集体形象” 变成了 “扭曲的死亡个体”。镜头下的身体,从表达忠诚的符号,转变为政治牺牲的证据。
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采用了同一组空镜:一座横跨城市的桥梁和缓缓流淌的河流。导演解释,这座桥是后来重建的,因为在战争中曾被炸毁。桥梁既是交通的连接,也是记忆的标志。
它连接的不只是城市的两岸,更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与现实、记忆与反思之间的通道。
当市民在桥上重新演绎邓南遮军队的入城,脚下的砖石已非当年;但他们的身体、语言、表情,却将历史重新拉回当下。这种空间上的“重叠”,让历史复现不再只是观看,而是一种参与。
而真正的历史,不在于画面有多清晰,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不断去追问——那些被剪掉的段落、那些被遗忘的个体,是否也值得被看见?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