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在9月18日这个特殊日期上映,首日票房表现强劲。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上映当日票房突破3亿元,最终以3.454亿元的首日成绩进入中国影史首映日票房榜前二十名。 影片单日场次达到27.2万场,超过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
《731》上映首日票房破3亿创纪录,口碑两极分化,预测总票房从预期百亿大幅缩水至13亿,姜武表演和导演叙事能力成为争议焦点。
电影《731》在9月18日这个特殊日期上映,首日票房表现强劲。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上映当日票房突破3亿元,最终以3.454亿元的首日成绩进入中国影史首映日票房榜前二十名。 影片单日场次达到27.2万场,超过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冠军和首映日总场次冠军。 多地影院特意将首场放映时间安排在9时18分,并标注“警钟长鸣”标识,凸显了影片的历史纪念意义。
尽管票房开局火爆,影片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一部分观众认为影片震撼人心,真实还原了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这些观众给予影片五星好评,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进电影院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另一方面,不少观众批评影片叙事结构混乱,剧情逻辑薄弱,导演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 有评论指出影片在CULT风格和主旋律之间摇摆不定,导致整体观感支离破碎。
演员姜武的表现成为争议焦点之一。 作为影片的男主角,姜武的戏份占据了绝对比重,这种角色安排被批评为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与历史题材的严肃性不相符。 影片中其他角色形象单薄,缺乏立体感,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背景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削弱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集体受害经验,使本应展现历史群像的厚重题材变成了近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
影片内容处理方式也引发讨论。 导演赵林山将日本人进行的冷冻实验、细菌实验、跳蚤实验、活体解剖实验放在了副线位置,有些甚至仅以一个镜头带过。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减少了暴力血腥镜头,同时也使观众难以充分体会侵略者的罪恶和被侵略者的绝望。 与37年前中国台湾导演牛敦芾拍摄的《黑太阳731》相比,赵林山的版本在历史直接性和真实感上显得不足。
票房预测数据反映了市场对影片实际质量的理性判断。 猫眼平台将《731》的内地最终票房预测上调至15.88亿元,而灯塔平台则维持11.84亿元的预测数据。 这一数字远低于早期外界预测的百亿票房,也与影片高达3.8亿元的制作成本形成对比。 按照院线和票房的分账比例,这部电影可能需要11亿才能回本。
影片的制作背景值得关注。 导演赵林山为拍摄《731》耗时八年筹备,查阅了超过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包括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和731部队原队员的口述证言影像资料。 影片历史顾问金成民馆长更是花费36年时间收集731部队罪证。 制作团队按照731罪证陈列馆实测数据1:1制作还原场景,力求在细节层面还原历史。
影片的市场表现从上映初期的“一骑绝尘”到后续预测票房的迅速降温,反映了多种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 题材的沉重性自然限制了观众群体,超过四成看过点映的观众表示“短期内不会二刷”,这对于票房积累极为不利。 档期选择方面,影片虽然首日排片率高达70%以上,随后到来的国庆档将有一大批新片上映,《731》的排片和热度很可能被分流。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731》的案例反映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变化。 随着《长津湖》《八佰》《南京照相馆》等影片的成功,历史题材爱国片似乎找到了一条商业成功的路径。 然而,《731》的表现表明,并非所有重大历史题材都能自动转化为票房成功。 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要求正在提高,不仅要求历史真实性和爱国情怀,也期待更高的艺术质量和叙事技巧。
电影《731》引发的讨论超出了影片本身,触及了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层问题。 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张力;如何在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中国电影人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影片最终的市场表现和长远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来源:小思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