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暑期档,当许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曹保平导演的《脱缰者也》时,他们关注的是这位类型片好手的最新力作。
2025年的暑期档,当许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曹保平导演的《脱缰者也》时,他们关注的是这位类型片好手的最新力作。
但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他另一个身份,他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
除此之外,年初的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上海电影学院教师霍猛凭借《生息之地》斩获最佳导演奖。
8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甘小二的《坪石先生》在全国公映,更是将一段尘封的文人抗战史带到大众面前。
这股“高校教师导演”的创作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席卷而来,作品横跨院线商业片与国际艺术节展。
拿前面提到的《坪石先生》来说,导演甘小二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他并没有把电影拍成一部空泛的理论思辨录。
相反,他深深扎根于岭南这片土地,讲述了抗战时期一群教书先生辗转办学的风骨与坚守。
同样,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电影学博士学位的杨弋枢导演,她的作品非但没有“脱离现实”,反而展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关怀。
不过,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本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会不会把创作的精力给稀释了?
毕竟,电影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身心投入。
拿上海电影学院的霍猛老师来说。
他在2019年执导的低成本影片《过昭关》已在国内获得不少认可,而他进入高校任教后创作的《生息之地》,更是一举拿下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这样分量极重的奖项。
这本身就说明,他的创作能力并未被教学工作“稀释”。
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还给他带来了双重优势。一方面,稳定的教职和薪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创作对市场的过度依赖。
霍猛一直专注于中国乡村题材,细腻地捕捉留守老人与儿童之间微妙的情感,这份坚守,离不开高校提供的稳定环境。
另一方面,创作过程本身也成了最好的教学课堂,实现了教学与创作的良性循环。
据报道,在拍摄《生息之地》期间,霍猛就带领了多名上海大学的研究生深入剧组,在执行导演等核心创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一线经验,老师的创作理念也得到了传承和实践。此时,教学不再是创作的负担,反而成了激发创作、培养后备力量的催化剂。
而一提到“学院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技术扎实但中规中矩,视听语言工整但缺乏惊喜。
因此,人们不免会质疑,这些在高校体系内接受“科班”教育并留校任教的导演,是不是容易陷入既有的美学框架,满足于技术的熟练运用,而丢了艺术探索的锐气?
实际上,这些教师导演借助自身深厚的技术功底,在各自领域探索着全新的影视美学。
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智海教授,他本身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毕业的。在他2021年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云霄之上》中,他就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尝试。
以通篇的水墨色彩来重构我们熟悉的主旋律战争叙事,并在影片结尾人物精神升华的瞬间,将画面转为血红色。
这种极具风格化的视觉处理,正是他探索“诗性电影”美学理念的勇敢实践。
而到了2024年的《出发》,刘智海依旧在贯彻这种独特的影像追求。
无独有偶,曾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的杨超导演,也一直在自己的创作和教学中,持续丰富其“空间影像”的美学理念。
在他的作品《长江图》中,他凭借对长镜头技法的纯熟掌握,将长江这条物理的河流,塑造成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意象空间。
这就说明,对于这些创作者而言,“学院派”的背景是一块可以让他们站得更稳、从而进行更大胆美学实验与风格创新的坚实地基。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