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份,一部名为《坪石先生》的历史传记电影悄悄走进了全国影院,影片里那些在抗战烽火中辗转岭南、坚守办学的教书先生们,用粉笔与书本在乱世里筑起了精神堡垒,而这部片子的导演甘小二,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
8月份,一部名为《坪石先生》的历史传记电影悄悄走进了全国影院,影片里那些在抗战烽火中辗转岭南、坚守办学的教书先生们,用粉笔与书本在乱世里筑起了精神堡垒,而这部片子的导演甘小二,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
熟悉他的人都说,由他来讲述“坪石先生”的故事再合适不过,生长在同一片岭南土地上,他既能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里找到创作的养分,平日里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经历,又让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坚守与理想有着最真切的体会,就像隔着时空与当年的“坪石先生”对话。
说起高校教师拍故事片,早在上世纪,北京电影学院就跟着新中国的脚步诞生了,那会儿全国能系统教电影的院校屈指可数,从这一所院校到后来10所院校开设电影相关专业,足足走了三十多年。
再往后,随着高校教育的扩容,电影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又用了差不多二十年时间,全国有电影教育的院校就突破了一百所。
现在走进大学校园,你会发现电影教育早就分成了不同的方向:一部分院校还在坚持精英教育,老师们带着学生琢磨院线电影的剧本结构、镜头语言,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对标专业电影工业的标准,希望能培养出能在大银幕上做出好作品的创作者。
而另一部分院校则更偏向大众教育,把短视频制作当成重点,毕竟现在手机就能拍视频、剪视频,学生们更需要掌握的是怎么用短平快的方式讲好一个小故事,怎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类大众教育的院校,差不多占了全国开展电影教育高校的八成左右。
有意思的是,现在电影教育还在慢慢走出高校的围墙,开始往老年大学和中学延伸,老年大学里,不少退休老人拿着手机跟着老师学拍家庭纪录片,想把自己的生活故事、人生经历用影像记下来。
而中学里的电影课则更让人期待,要知道,很多人对电影的兴趣其实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萌芽的,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看电影、跟着动画片学讲故事,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电影的“自学”。要是等成年后才开始系统学电影,就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样,多少有点晚。
所以现在把电影教育搬进中学,不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当导演,而是想让他们早点学会用影像这种“语言”去观察世界、表达想法,说不定未来的电影创作者,就藏在这些跟着老师学拍短片的中学生里。
这几年,像甘小二这样拿起摄像机拍故事片的高校教师其实越来越多,他们的创作路径也各有不同,有的老师擅长从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灵感,比如教文学的老师会把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用影像还原文字里的细腻情感。
教历史的老师则会聚焦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片段,通过电影让更多人看到过去的故事,还有的老师会把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融入创作,比如拍一部关于大学生成长的故事片,里面的角色可能就来自课堂上遇到的学生,情节里藏着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与追求。
他们不像专业导演那样有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往往要在教学之余挤时间打磨剧本、组织拍摄,甚至要带着学生一起参与创作,既是老师也是导演,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
就在十几天前,我们刚过了教师节,这些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在镜头后编织故事的高校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的故事片里,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却有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思考,就像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样子,不张扬却有力量。而随着电影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或许会有更多高校教师拿起摄像机,走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用影像讲述更多值得被看见的故事。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