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价一部以日本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最忌讳用理所当然的视角去定义它该有的模样——比如满屏血腥的实验室镜头,或是全员绝望的麻木表情。而这部被部分观众质疑像越狱片,缺残酷镜头的《731》,恰恰用最克制的艺术手法,拍出了历史深处更刺骨的痛感,堪称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
评价一部以日本731部队为题材的电影,最忌讳用理所当然的视角去定义它该有的模样——比如满屏血腥的实验室镜头,或是全员绝望的麻木表情。而这部被部分观众质疑像越狱片,缺残酷镜头的《731》,恰恰用最克制的艺术手法,拍出了历史深处更刺骨的痛感,堪称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
它的优秀,首先在于打破了苦难必须外露的刻板表达。有人诟病电影里实验镜头太少,取而代之的是马路达想象自由的画面——可731的恐怖,从来不止于具象的人体实验。当各国战俘(被称为“马鲁达”)在干净的牢房里吃着苹果、鸡蛋,甚至对自由抱有憧憬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追求实验数据精准的活体样本:要养得好,才能保证细菌实验、人体脱水等各类实验的数据真实和准确;要对命运懵懂,才不会因恐惧产生生理波动干扰结果。这近乎不知情的平静,比直白的血腥更令人窒息——就像电影里那个放屁声的设计,表面是石井四郎宣讲“大东亚共荣”时的小插曲,实则是对侵略者谎言最辛辣的讽刺,看懂的人觉得那是屁话而非搞笑。它的高明,更在于用反差重构了历史的痛感。导演没有选择香港《黑太阳731》式的分级化呈现——那种满屏残酷镜头的作品,虽还原了细节,却因审核限制难以广泛传播,最终沦为小众的历史资料。这部电影则以姜武饰演的翻译王子阳为线索,用虚构的越狱串联起真实的历史底色:马鲁达们想象逃脱后欢呼奔跑的蒙太奇画面,与他们最终被机枪扫射、扔进深坑的结局形成强烈对冲;干净的瓷砖牢房、人性化的饮食,与逃跑时一晃而过的冻手实验、胎儿实验镜头形成鲜明对比。不懂的人觉得“欢乐”场景荒唐,懂的人会痛彻心扉——因为这种不知情的想象中的“欢乐”,恰恰是731最残忍的注脚:他们连绝望的资格都没有,就被当作实验材料悄无声息地毁灭。
有人说它人物扁平,故事就是越狱,可这正是导演的清醒之处。731的历史特殊性在于,没有一个战俘能活着逃出并讲述经历,所有细节几乎都来自冰冷的档案。若强行赋予人物复杂的背景反而会失真。电影选择用群像的模糊换历史的清晰——孕妇对家庭的牵挂、俄罗斯战俘对自由的期待,这些简单的情感描写,恰恰让马路达从历史符号变回有血有肉的人。而越狱的虚构线索,不过是承载历史的容器:通过王子阳的视角,让观众跟着他从懵懂到目睹实验真相,再到拼死反抗,一步步走进731的地狱,比直接堆砌实验镜头更有代入感。
更难得的是,它做到了传播力与历史厚重感的平衡。香港《黑太阳731》因过于血腥,难以在全球范围传播;而这部电影用无分级的呈现方式,让孩子、普通观众都能走进影院。当观影现场,孩子为"放屁声"发笑,却在逃跑时的实验镜头前静默;当成年人在电影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席,听着片尾曲回想那些想象中的自由——这种先浅后深的情感冲击,远比直白的控诉更能传递历史记忆。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不用满屏尸体和血腥镜头,却能让人记住纳粹的残忍,这部《731》也用看不见的恐怖,让更多人知道:731的罪恶,不仅是突破人类底线的实验,更是对“人”的彻底物化——他们把鲜活的人类当作小白鼠,连绝望都要为数据精准让路。
那些质疑不够残酷的声音,或许没明白:真正的历史痛感,从来不是靠视觉冲击堆砌的。当电影里的马路达“笑着想象”自由,而我们知道他们终将走向焚尸炉时,这比任何血腥镜头都更能戳中人心。这部电影的优秀,就在于它让我们看清:731的恐怖,藏在马路达那些不该有的“欢快”里;而铭记历史的意义,正在于读懂这份奇怪、不可能变现的“欢欣”背后,那永不该被遗忘的地狱。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