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美至今稳坐年度票房 TOP5,力压《碟中谍 8》《神奇四侠》等大片。
今年,恐怖电影频出爆款。
上半年一部《罪人》,直接冲到全球 3.6 亿美元票房。
在北美至今稳坐年度票房 TOP5,力压《碟中谍 8》《神奇四侠》等大片。
至今已在全球拿下 3.1 亿美元票房。
上映两周就在全球劲收 3.7 亿美元票房。
还未上映时,就凭预告中一个片段就火爆全网。
已经超越《午夜凶铃》《女巫布莱克》等经典,跻身影史恐怖片票房 TOP25。
94% 的烂番茄新鲜指数。
咱们现在就马上来看一看——
《凶器》
Weapons
一个平凡的周三,凌晨 2 点 17 分。
17 个孩子同时在家中醒来。
他们离开床铺,走出家门,消失在黑夜之中。
班里一共有 18 个孩子。
唯一没有消失的,是班中一个长得矮小,不爱说话的小男孩艾利克斯。
从监控视频中我们可以确认,并没有任何人胁迫这些孩子。
他们都是独自离开家,以一种很诡异的姿势奔跑进黑夜。
就这样,事情陷入到一个令人恐慌的死局中。
他们为何会这样做?
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以这个姿势跑?
这个班级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又都跑向了哪里?
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家长们的心魔,也是我们要跟着电影去寻找的答案。
不过,本片并没有用常规的线性叙事,按部就班地揭示真相。
而是通过 6 个不同的视角来,用拼图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首先出现的是班主任,洁丝汀。
警察调查她,家长怀疑她,各种舆论裹挟着她。
甚至还有人跟踪她,在她的车上写上女巫的指控。
她甚至出现了幻觉,总是能看到小丑一般可怕的东西跟着她。
****** 前方高能预警 ******
也正是这层担心,让她发现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艾利克斯家中的窗户全部被报纸糊了起来,而他的父母坐在黑暗中一动不动。
但校长反而指责她不该去学生家里打扰。
不承想,这为她招来了灾祸。
半夜里,一个人影偷偷走到她的身边,拿出了剪刀……
他是一名典型的美式硬汉父亲。
格拉夫通过摄像头中孩子们奔跑的方向,确定出一个孩子消失的范围。
直到一次,他偶遇老师并上前质问。
突然间,校长满脸是血,姿势诡异地狂奔而来,扑倒了洁丝汀。
在这之后,她和格拉夫也化解了矛盾,决定联手寻找真相。
这身份不同的 5 个人,都程度不同地触碰到了事件的可疑点,并深深受其影响。
而他们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地方——
艾利克斯的家。
以艾利克斯的角度,向我们呈现事件所有的真相。
首先,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能够给故事带来大大的神秘感。
一层一层地剥开神秘的外衣,抵达故事的真相。
而且,从不同视角去看同一件事情,会看到不同的侧面。
有的人视角下,事情呈现的是果。
所以看起来是那么匪夷所思,出人意料。
但在另一个人眼里,则很自然地呈现了事情的原委。
比如,洁丝汀的视角里,家长好像都是一群毫不讲理的暴民。
只能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凶狠,模模糊糊的面容。
但在格拉夫的视角里,家长的面容变得清晰具体起来。
我们也能站在他立场,体会到他失去孩子的痛苦与愤怒。
在警察的视角里,瘾君子违背他的警告,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警局门口,从而让他勃然大怒。
当看到悬赏告示后,他决定去警局提供信息来换取赏金。
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主观视角下的魔性奔跑镜头。
电影中存在不少数字、台词、道具、动作等神秘感的符号,来隐喻一些社会暴力事件。
像是 17 个孩子一夜消失,暗指美国一起校园枪杀案。
格拉夫梦中看到漂浮在上空的巨大的枪支,枪身上还显示着数字「2:17」。
被不少网友解读为 2022 年 7 月 29 日美国众议院以 217 票通过了《攻击性武器禁令》法案,却在不久之后被搁置,没了下文。
由此来隐喻战争、暴力对人们,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
通过不同视角来讲述故事,不仅是一种叙事技巧。
更是通过五个大人的生活与一个孩子的生活来进行对比,从而展现了当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割裂。
在孩子出事之后,家长们一直指责洁丝汀作为老师的失责与疏忽。
但实际上,只有她在真心关注班里的艾利克斯。
只有她会在艾利克斯被同学霸凌时,及时制止。
就连孩子的父亲,也只是随便问一句「上学怎么样」就再也没有下文。
最终真正发现异样的,一个是被千夫所指的老师洁丝汀,另一个则是人人看不起的瘾君子。
相比之下,可谓讽刺。
相比之下,成年人身上的懦弱、恐惧、堕落的一面,显得十分可笑。
最后,片名的「凶器」(weapons)也成了一种代指。
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影片最后的确向我们揭露了始作俑者——艾利克斯的姨姥姥。
她因为身体病弱,借助在艾利克斯家。
其实她会使用巫术,能让别人听命于自己,也能从别人身上汲取生命。
所以,凶器最浅的一层含义便是她的巫术。
片中,每个人其实都被某种情绪操控着,既是承载压力的受害者,也在另一层面成为施害者。
洁丝汀受到舆论的无端指责和污蔑,自己却知三当三,诱惑已婚警察滚床单。
格拉夫作为孩子失踪的受害家长,但自己却愤怒地向老师泼脏水。
瘾君子为了买毒品入屋行窃,但自己则遭到警察的暴力执法。
……
所以,凶器在片中也从一种陈述,变为一种质问。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器?
早在 2 年前,电影就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彼时,克雷格因为他在 2022 年执导的电影《野蛮人》名声大噪。
这个围绕「民宿」展开的恐怖故事,用仅仅 450 万美元的成本,斩获全球超过 4500 万美元的票房。
尤其当时电影市场还深受疫情影响陷入低迷之中。
这种成绩可以称之为「票房奇迹」。
而这部新片《凶器》,导演本来并没想按照很商业的类型来处理。
反而试图将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不堪,通过剧本宣泄出来。
甚至还在片中插入了自己曾经酒精成瘾的问题。
还用巫术控制的隐喻,来讨论成瘾问题的危害。
我最好的朋友在一场难以理解的意外中去世。创作就像是对此的情感反应。正因为沉浸在情绪痛苦中,我反而避开了功利心态,纯粹为宣泄而写。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回报——不是为了拍电影,不是为了下一个项目,而是因为我需要排出这些「毒液」。我开始打字,根本不知道故事会走向何方。
仅仅不到两个小时,华纳 CEO 就亲自致电克雷格,想要买下这个本子。
随后,包括网飞、新线影业、三星、环球等业界一线公司都加入这个剧本的竞拍中。
最终还是华纳旗下的新线影业,以 3800 万美元以及给予导演最终剪辑权的条件成为赢家。
中间经历了好莱坞罢工、换角等波折,历时 3 年后才定档上映。
种种因素,最终引发了电影的大爆。
当然,《凶器》并非完美,槽点细数也是不少。
尤其是过早抛出背后凶手导致电影有些虎头蛇尾。
明明前面已经营造了非常灰暗晦涩的氛围与内涵,最后却只用最简单、浅显真相带过。
以及女巫文化的隔阂,让欧美之外的观众存在一定观看门槛。
恐怖片在当下已经成为创作者可以尽情灌注自己各种观点、认知、思考的最佳载体。
所以,《凶器》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反光镜。
将社会、大众乃至我们自身的问题暴露出来。
成功,便成了必然的结果。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