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特意第一时间冲去影院,票根拿到手还愣了下,上面居然印着“党课”俩字,后来才知道赶上社区组织的活动,影院里差不多坐满了,中途还有人拍照,不过片子内容没打折扣。
《731》这片子总算上映了,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破了3亿,有人预测总票房能超15亿。
我特意第一时间冲去影院,票根拿到手还愣了下,上面居然印着“党课”俩字,后来才知道赶上社区组织的活动,影院里差不多坐满了,中途还有人拍照,不过片子内容没打折扣。
看完出来心情挺复杂的,想了想还是跟大家聊聊这片子到底怎么样。
《731》能这么受关注,根本原因还是题材太特殊。
早在1932年7月,日军就在黑龙江五常县背荫河镇搞了个“中马城”,对外说是“防疫研究室”,其实就是细菌试验场。
到1936年,石井四郎把部队迁到哈尔滨平房区,正式叫“731部队”,对外依旧挂着“关东军给水防疫部”的牌子掩人耳目。
1945年抗战还没结束,日本要投降了,石井四郎为了逃罪,让手下把研究设备炸了、在押的人全杀了,带着实验资料跑回日本,自己还搞了场假死。
战后,731干的那些事好多都被掩盖了。
但中国一直没忘记,通过影视剧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提到这类华语片,之前最有名的还是1988年香港那部《黑太阳731》,当时因为画面太血腥吵翻了天。
所以这次《731》准备了十年,还找了金成民当历史顾问,他们团队挖了两万多件731罪证文物,电影里的“马路大编号制度”“实验记录格式”都是照着文物还原的。
本来以为有这些打底,片子能稳稳抓住历史的重量,可看完发现,问题还真不少。
海报上明明白白写着“未满18岁谨慎选择”,预告里就有不少血腥镜头,正片里冻伤、毒气、活体解剖都有,不过加起来也就一分多钟。
有人说不够狠,没拍出真实的残酷;也有人说没必要复刻,免得变成猎奇。
我觉得尺度真不是重点,历史题材的片子,关键是能不能把情感和主题传达到位,光靠尺度博眼球,反而容易盖过真正该讲的东西。
比尺度更让人在意的是叙事,本来主角王永章的线挺清楚的,一开始想蹭“抗日英雄王子阳”的名号赚点活命钱,结果被抓进731当杂工。
平时送送餐、搞搞清洁、当个翻译,还被人骂“汉奸”,后来看清真相想带大家逃跑。
可中间插了好多奇怪的片段,比如他想象逃出去时孩子飞在空中,还有女护士消毒时硫磺像烟花一样炸开,甚至冒出“花魁道中”的场景。
这些片段加起来有8分钟左右,把好好的故事拆得七零八落,看到一半都有点懵。
人物塑造也差点意思,杜存山那角色,养着只耗子,总说些摸不着头脑的话,我本来期待他能有啥深度故事,结果到最后就喊着自己名字没了。
还有那两个日本角色,少年兵突然救了要被做实验的男孩,后来被王永章杀死,导演还特意用慢镜头拍红球从他口袋滚出来,想让人同情,可前面一点铺垫都没有,看着特别突兀。
那个被养大成日本军官的中国女孩,又凶又残忍,却半夜偷偷靠在孕妇肚子上,先不说日军有没有女军官这事儿,就这转变也太生硬了。
本来想反思战争对日军的扭曲,结果搞得像硬塞进去的,还不如《南京照相馆》,人家就用几秒钟的市民生活照对比屠杀画面,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那种心疼的感觉来得特别真实。
对比着看更明白看完《731》有点意难平,就去翻了之前日本拍的一部纪录片,叫《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试验》,2017年出的,才50分钟。
片子里没一个血腥镜头,就靠采访和录音还原事。
里面有个当年14岁就加入731的少年兵,现在老了,对着镜头红着眼说“那时候不那么做,死的就是自己,就算觉得他们可怜,也不敢说”。
还有个京都大学的医学教授,日记里居然写着做实验是“自豪的事”。
有个细菌实验负责人,后来在审判录音里满是后悔,回国前就自杀了。
这纪录片把一个问题讲透了:为啥这些人能突破人性底线?
说到底就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舆论裹着,学校还一个劲往731送专家、高材生。
对比之下,《731》想讲受害者又想讲加害者,结果两边都没讲好,反而显得有点乱。
现在《731》首周票房快4亿了,可豆瓣评分才6.2,这反差其实也能理解。
《731》这片子有诚意,也有遗憾。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片子,不光有历史的分量,还有故事的温度,让大家真能把这段历史记在心里,不白让那些人受了罪。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