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进口恐怖片在国内势头很猛,《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剪了血腥镜头、推迟三个月上映,国内票房眼看要奔着2亿去。
2025年进口恐怖片在国内势头很猛,《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剪了血腥镜头、推迟三个月上映,国内票房眼看要奔着2亿去。
去年还只有《异形:夺命舰》一部能打,今年倒好,《小鹿斑比:清算》《同甘共苦》《梅根2.0》跟下饺子似的,一部接一部冒出来。
这背后根本是好莱坞那边在疯狂产恐怖片,快把自己“淹”在里面了。
现在北美市场看恐怖片,基本每周都能等来一部,这话真不是夸张。
华纳今年靠恐怖片赚翻了,尤其是《招魂4:终章》,一上映就破了俩纪录,全球首映拿了1.94亿美金,比《小丑回魂》之前的1.9亿还多,海外首映也刷新了《小丑回魂2》的成绩。
这数据放在今年的恐怖片里,几乎是其他成功片子的两倍,够能打了。
不光华纳,其他大厂也在跟进,环球影业今年29部新片里,恐怖片占了7部,四分之一的比例呢。
要知道以前大厂根本瞧不上恐怖片,觉得是难拉客源的B级片,现在倒好,全跑来分蛋糕,只能说有利可图的时候,谁都不含糊。
小厂这边本来就是恐怖片的“老玩家”,A24靠《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打出了名气,Neon也凭《长腿》《怪猴》火了一把。
这些小厂为啥死磕恐怖片?还不是成本低、回报高,《电锯惊魂》才花120万美金,最后拿了1亿全球票房,《女巫布莱尔》更夸张,6万美金拍的,赚了快2.5亿,这种利润,换谁都得心动。
影院也没闲着,美国最大的AMC院线搞了个“AMCSlashPass”,66.66美金能在年底前看6部恐怖片,要么带5个朋友看一部。
AMC的人说Z世代就爱在影院看恐怖片,这话没毛病。
后疫情时代年轻人都习惯小屏观影了,也就恐怖片能让他们愿意跑趟影院,毕竟小屏幕哪有那种身临其境的吓人氛围。
恐怖片能成“香饽饽”,本质是好莱坞整个行业没辙了,现在拍大片太冒险,成本高得吓人,影院票房又不稳定,稍微没拍好就亏惨。
反观恐怖片,成本低、观众群又稳,只要剧情不算太拉胯,基本不会亏。
布伦屋的老板总结过他们做恐怖片的秘诀,说不用请大明星,也不用搞太多特效,粗粝点的设定反而更吓人。
这话挺实在的,你想啊,一线演员往那一站,观众注意力都在明星身上了,哪还会怕?而且恐怖片在国外也卖得好,比如《某种物质》80%的票房都来自美国以外。
喜剧片还得担心笑话有文化差异,恐惧这东西可没有,全球观众都能get到。
还有个重要原因,现在美国社会意见挺分裂的,就是大家说的“特朗普2.0时代”,创作者有好多情绪想表达,又不好直接说,就把想法揉进恐怖片里。
2017年的《逃出绝命镇》,借恐怖片讲种族问题,2024年的《某种物质》,用身体恐怖说女性的难处。
观众看这些片子的时候,不光是被吓一跳,还能琢磨出背后的意思,自然就愿意买单。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单纯的类型片爆发,后来发现根本是创作者和观众的“默契共鸣”,才把恐怖片推到现在这个位置。
不过再好的东西,多了也会腻,今年不少恐怖片已经开始扑街了,索尼的《直到黎明》首周末才拿800万美金,惨得很。
还有布伦屋,以前是恐怖片大户,今年接连四部片子都不行,《梅根2.0》最惨,花了2500万美金,才赚3900多万,跟前作1200万成本拿1.8亿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布伦屋内部都开始反思了,说现在市场根本装不下这么多恐怖片。
更要命的是,现在的恐怖片全是续集,《惊变28年》《招魂4》《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原创的没几个。
《招魂4》票房高吧,但口碑是系列最差的。
这就有意思了,观众一边骂一边看,可次数多了,谁还愿意为这种“吃老本”的片子买单?影院的人也说,观众不是不喜欢恐怖片,是不喜欢烂片,这话太对了。
以前超级英雄片多火啊,后来拍太多续集、没了新意,观众看腻了,现在票房越来越差。
恐怖片要是还这么搞,早晚也会走这条路,毕竟恐怖片本来就是小众类型,观众群就那么大,再这么透支IP、不琢磨创新,迟早没人买账。
如此看来,好莱坞现在靠恐怖片续命,真就是“饮鸩止渴”。
短期能缓解行业困境,长期肯定不行。
片方要是还只顾着堆数量、拍续集,不挖点新内容、新视角,早晚得栽跟头。
恐怖片不是不能拍,关键得拍好、拍出新意,不然再火的风潮,也有凉下来的一天。
来源:月影星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