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石川执导的《731》宣布即将上映,这部聚焦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黑暗历史的影片,尚未公映便已引发全网热议。面对这段沾满血泪的过往被搬上银幕,一个问题摆在许多人面前:我们是否要走进影院,直面这份沉重?
导演石川执导的《731》宣布即将上映,这部聚焦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黑暗历史的影片,尚未公映便已引发全网热议。面对这段沾满血泪的过往被搬上银幕,一个问题摆在许多人面前:我们是否要走进影院,直面这份沉重?
这个题材本身就带着无法回避的历史重量。第七三一部队在我国东北地区实施的细菌战、人体活体实验等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印记,更是中国人民难以愈合的集体创伤。选择用影像呈现这段历史,需要创作者兼具勇气与责任感——既要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淡化企图,又要以尊重的姿态对待苦难记忆。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回望历史的具象载体,尤其能让对这段过往了解不深的年轻一代,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完成一次深刻的"历史补课"。
但这份历史价值背后,是观影者必须直面的情感考验。影片涉及的内容注定充满刺痛感,那些关于人体实验的细节还原,即便经过艺术处理,仍可能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对于经历过那段苦难的幸存者,或是有家族成员受害的人而言,观影无异于重新揭开伤疤,每一个镜头都可能成为痛苦的触发器。即便是普通观众,也需要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接这份沉重——毕竟没有人能在目睹人性之恶后安然无恙,这种观影体验注定与"轻松"绝缘。
影片筹备至今伴随的争议,更让选择变得复杂。关于内容尺度的把握、历史细节的考证、叙事角度的立场,网络上的讨论从未停歇。有人担心影片会陷入猎奇式的血腥展示,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也有人忧虑在敏感题材的处理上,难以平衡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分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邀请了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馆长担任顾问,且经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核,在历史严谨性上有着基础保障,但最终呈现效果仍需接受观众检验。
于我而言,是否走进影院仍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这份犹豫并非源于对历史的回避,而是对自身心理承受力的清醒认知。我会先通过预告片感知影片的叙事基调,再参考专业影评对其历史呈现与情感表达的评价——它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而非消费苦难,是我判断的核心标准。同时,我也会评估观影时的个人状态,若情绪脆弱,或许会选择暂缓观看,毕竟铭记历史的方式不止一种,不必强求在不适的状态下完成"仪式"。若最终决定前往,我更倾向于与朋友同行,观影后的交流与疏导,或许能让这份沉重转化为更理性的思考。
《731》的上映,本质上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无论是否走进影院,它都已达成了重要的意义——让那段曾被试图掩盖的历史重新成为公共议题,迫使我们思考记忆、正义与人性的边界。而每个人的观影选择,都是对历史态度的个人注解,无关对错,只关乎内心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你会选择走进影院吗?
来源:电影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