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档、春节档,一个比一个热闹。《哪吒2》曾创下百亿神话,《731》9月18日上映后,短短几日也迅速突破5亿,影院门口排起长队,“票房屡创新高”的热搜字眼几乎天天见。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暑期档、春节档,一个比一个热闹。《哪吒2》曾创下百亿神话,《731》9月18日上映后,短短几日也迅速突破5亿,影院门口排起长队,“票房屡创新高”的热搜字眼几乎天天见。
看起来,全国观众都涌进了电影院。
于是,一个问题被频频抛出来:“票房这么高,电影院岂不是赚疯了?”
而真相,却恰恰相反。
就在爆款频出的同时,影院行业的另一面却触目惊心。根据灯塔、猫眼等数据监测,今年以来,全国影院空场率长期维持在30%-40%之间,每10场电影里,可能就有3到4场一个观众都没有。
图源:灯塔专业版
高空置率的直接后果,是影院的生存危机。就连一些知名影投品牌如巨幕、万达等,也陆续贴出旗下门店闭店的公告。
图源:闭店公告
一边是万人空巷的爆款电影,一边是大面积空座率和影院关停。票房繁荣不等于影院好日子,这就是当下电影行业最刺眼的反差。
一张电影票
电影院能赚多少?
想要看清影院为什么“票房高、日子难”,得先算清楚那张电影票背后的账。
假设你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影院根本拿不到全部。首先得扣除5%的国家电影基金和3.3%的税,剩下来的才是真正能分的“净票房”。
图源:网络
然后,制片、发行和影院再来瓜分这一块——通常影院只能分到五成左右。也就是说,你付的50元票钱,最后落到影院手里的,大概只有24块。
可这24块还不是纯利润。影院要承担的开销比想象中多得多:场地租金、员工工资、水电杂费、设备损耗、宣传费用……全得从这笔钱里出。七扣八扣之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更让人头疼的是“最低结算价”制度。很多电影在上映前就设定了分账底价,比如一部片规定最低按50元结算,哪怕影院只卖20元一张票,也得按50元和片方分账——中间这30块的差价,只能由影院自己倒贴。
图源:网络
这样一来,影院几乎没有降价促销的余地。票价降了,可能是亏本;票价高了,观众嫌贵。两头都不讨好。
这就是为什么观众感觉票房越来越高,影院却常常在抱怨“活不下去”。从收入结构上看,影院是最薄弱的一环,既承担成本,又缺乏议价权。票房破纪录,并不意味着影院就能轻松盈利。
爆米花比电影票更赚钱
如果说电影票是影院的“门面”,那爆米花和可乐就是影院真正的“粮仓”。
很多人以为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自己贡献的就是一张票钱;可对影院来说,真正稳赚不赔的是你随手带走的爆米花和可乐。业内甚至调侃:“票房用来养电影,爆米花用来养影院。”
以万达电影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接近67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超7%,净利润较去年增长高达455.35%,毛利率28.28%,每100元收入中留下的毛利比以前更多。
图源:万达电影2025半年报告
然而仔细拆解收入结构,观影收入为41.77亿元,占比62.45%,毛利率仅4.91%;而商品和餐饮收入为8.63亿元,占比12.90%,毛利率高达73.42%。也就是说,影院真正的利润来源不是票房,而是爆米花、可乐等零食和餐饮。
图源:万达电影2025半年报告
更关键的是,万达电影的餐饮收入高度依赖观影人数——观众在观影时才会购买零食。但观影人数并非影院能够决定,而取决于影片质量和制片方供给。
这也解释了虽然上半年全国票房冲到了历史最高,但万达电影的赚钱方式却暗藏风险。《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电影就拿下超过154亿,撑起了全国六成以上的票房。可这种只靠一个爆款带动增长的模式,显然很难一直持续下去。
图源:勾股大数据
此外,财报还显示万达电影资金状况存在隐忧,账面类现金资产41.08亿元,但有息负债48.58亿元,利息收入远低于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仅0.5%,显示高存高贷的资金管理模式带来潜在风险。
综合来看,票房带来的业绩增长虽亮眼,但对于影院而言,靠爆款和票房赚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支撑影院生存的,仍然是零食高毛利和餐饮收入。然而这种盈利方式无法改变行业的根本困境。
空场率40%
影院为何越来越难?
影院的经营本质是重资产,从选址、装修到影厅设备、人力成本,每一项都动辄几百万起步。
同时,影院又不得不看天吃饭,热门大片能带来短暂热闹,但撑不起整体开支。
票房波动加剧了这种困境。春节档凭借《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热度,上半年总票房一度冲高至292亿元,同比大涨近23%,看似重新回到疫情前的繁荣。
但繁荣只维持在2月,当月票房高达160亿元,占去全上半年一半以上。此后市场急转直下,连续四个月单月票房不足20亿元,6月更是只有19.1亿元,跌到近十年来最低点。
图源:灯塔专业版
一位苏州影院经理坦言,六月单日票房最低时不足千元,“除去房租水电,每天睁眼就要承担上万元的固定支出。”一句话戳穿了现实:爆款能救一时,却救不了全行业。
产业链的割裂则让困境更复杂。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备案量仅142部,同比下降超过两成。
虽然偶尔能看到低成本影片的逆袭,例如删减版《死神来了6》或《默杀》,用数千万元的成本撬动数十亿元的票房,但这类个案难以改变供给不足的现实。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分账机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直言,一张百元电影票,片方最终到手的只有约33元。
按此测算,投资1.2亿元的影片需要36亿元票房才能回本,而2024年接近这一水准的的电影全国只有两部,分别是《热辣滚烫》34.17亿元和《飞驰人生2》33.61亿元。这种结构性失衡,让上游制片方与下游影院都难以为继。
图源:猫眼电影
图源:猫眼电影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观众行为的转变。短视频、短剧、流媒体随手可得,娱乐方式完全被改写。
《2025中国网络视听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接近160分钟,其中四成用在通勤、吃饭这些碎片场景。
相比之下,去趟电影院来回三小时,票价50块,性价比越来越低。年轻人精打细算,很少会为一部“不值”的电影买单。
这也直接反映在数据上。灯塔专业版披露,全国影院数量已经突破1.3万家,创下新纪录。但从3月到6月,平均每场观众只有2~4人,空场率高达40%。
说到底,影院越来越难,不是某一个问题,而是重资产、高成本,票房波动,分账失衡,观众流失,内容不足等多重压力的叠加。
卖爆米花也许能撑一阵,但要想活下去,影院必须面对更深层的结构问题。
自救与困境
影院还能怎么活?
面对高成本和观众流失,影院也并非无所作为。
近年来,各地影院纷纷尝试多元化经营,探索“影院+”模式——举办演唱会、球赛直播、脱口秀、亲子活动,甚至提供午睡空间和沉浸式体验。某些影院通过跨界活动吸引短期流量,话题性十足,也能短时间带动零售和餐饮收入。
这些跨界玩法短期看确实能“回血”。比如上海CGV的“亲子早鸟计划”,周末早上8点开场,不仅电影看的早,还带专人看娃,上座率直接从11%冲到43%。;
博纳院线试水《最后的镖师》和片方玩“对赌”,“票房越高、分得越多”,如果票房过3亿后,片方分成提高,直接让片方多拿到2000万。
腾讯视频把网剧《暗流》导演剪辑版搬上大银幕,实现网播+院线双收益,整体收益比单纯网播高出近三倍。可以说,影院正在努力打破“只靠票房”的天花板。
但这些尝试,更像是“打点滴”,而不是换血手术。首先,活动依赖热点,带不来稳定客流,一场球赛能满座,但下周影厅还是空着。
其次,分账改革只是局部试点,大部分影院仍然要在失衡的票房分成中挣扎。再加上零食、餐饮的利润高度依赖观众进场,空场率居高不下时,这部分收益同样被掐住脖子。
与此同时,影院也在硬件上找突破。以IMAX为代表的高端影厅,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历史最佳成绩:市占率攀升至5.6%,稳居特效厅第一;观影人次突破2500万大关;收入4.16亿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半年度新高,票房更是达到16.34亿元,同比翻倍。
图源:第一财经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IMAX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都能分享到红利。
大城市、头部商圈的影院凭借高端影厅和场景化体验,尚能吸引年轻人和影迷回流;可在三四线城市,升级设备意味着巨额投入,回报周期却越来越长。强者恒强,弱者掉队,这种分化正在被进一步放大。
图源:网络
更关键的,是观众心态的转变。短视频和流媒体的高黏性,让观众形成了“随点随看”的习惯。即便影院提供更多花样活动,年轻人依然会权衡性价比。50元看一场电影,不如在家刷几集短剧,省钱省时间,还能随时暂停。
所以,影院的自救路径看似多样,实则步步艰难。跨界尝试能造噱头,却很难撬动行业性的增长。
真正拯救影院的,不是一场演唱会直播,而是能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厅的内容。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