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从筹备到上映经历了无数波折。
十一年筹备,数次撤档,主演换血,编剧退出。
一部本该承载历史的电影数次陷入争议漩涡。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终于上映。
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从筹备到上映经历了无数波折。
尽管影片首日票房就有3.45亿,累计票房突破9亿,但口碑却出现较多争议。
这种口碑是早有预兆的。
我也在介绍影片筹备的文章里隐晦的提到过。
此时不妨再从头梳理一下。
01 制作阶段
赵林山导演2012年因《铜雀台》进入公众视野。
这部由周润发、刘亦菲主演的顶配古装大片豆瓣评分仅5.3分。
这部几乎资源拉满的大制作被不少观众评为“烂片”。
他的第二部作品《我的前任是极品》应该没有几位观众看过吧。
甚至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的状态从已上映的影片,悄悄变成了待映作品。
莫非想等《731》火了再发行一次?
两部作品都不算成功,导演更没有任何处理重大历史题材的经验。
但是《731》最大的隐患还不是赵林山的导演经验,而是他的编剧经验。
这是赵林山创作的第一个“上映了的剧本”。
从导演转型编剧本就充满挑战,更何况是731部队这样敏感而复杂的历史题材。
其实早在2017年,影片就是找来了《秋菊打官司》《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经典作品的编剧刘恒来创作剧本的。
赵林山和刘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然而2019年资金迟迟不到位,编剧刘恒遗憾退出。
没什么编剧经验的赵林山亲自上手,而且是电影的唯一编剧。
刘恒编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完全没有署名,这中间也有很多猜测(比如刘恒拒绝署名)。
这就解释了影片在故事上的诸多瑕疵。
演员阵容也经历了大换血。
2021年2月,赵林山在微博宣布《731》开镜,@了张家辉、王俊凯、温碧霞等演员。
但到同年9月,《731》在青岛举行开机新闻发布会时,主演阵容变更为姜武等人,张家辉和王俊凯已不在名单中。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不太好猜,但张家辉与姜武的气质差别巨大,剧本很可能在开机时还在调整。
02 营销争议
2024年5月,赵林山在抖音上宣布影片取得龙标,并公布了公映版号为“2024年第159号”。
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电影《731》将在2024年内上映。
但到了9月18日,制片方却宣布影片将于2025年7月31日“全球预映”。
这是一个片方自创的词汇,之前没人这么用过。
很多人说就是全球公映,但直到7月31日过了,影片也没有上映。
所以2024年的龙标是怎么回事?
主创没有澄清过。
2025年上半年,一则“180万人投诉731”,导致影片不能上映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
虽然这种谣言不值一驳,但却为影片增加了不少话题度。
这么多人集体去投诉一部电影的事情,前所未有。
再说影片没上映,从什么角度去投诉影片?
即便电影局不给影片上映放行,也肯定是电影本身问题,而不是投诉造成的。
具体怎么回事,主创还是没有澄清过。
这消息怎么看都不像是影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更像是在给电影局施压。
还有三位想拍《731》的导演都去世了的事儿,这三位导演的姓名却又没人知道。
在很少宣传投入的情况下,猫眼淘票票等平台的观众想看人数屡创新高,创造了现象级热度。
可要我说,针对一部未上映影片,出现大规模的无从查证的虚假消息,简直闻所未闻!
也同样值得载入影史。
03 定档疑云
《731》2022年1月杀青,如果按照导演的说法,2024年5月拿到龙标,也历时两年多。
这在电影行业还是比较少见的。
大部分普通题材电影,从立项到放映总时间都可以压缩到一年之内。
有熟悉审查的业内人士分析,《731》这类特殊历史题材会触发“特殊题材协审机制”。
即除了国家电影局主审外,还需要外交部等影片可能影响到的多个部门联合审查。
参与审查的部门多了,就不排除有的部门从很刁钻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影响影片上映。
再就是影片从何角度讲述这段历史,立场如何,都可能受到阻碍。
2025年8月3日,《731》突然宣布定档9月18日,并由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发布定档消息。
这至少说明电影在审核层面已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影片上映后,口碑出现不小争议。
很多观众表示,影片内容与宣传之间落差巨大。
从本质上看,《731》的失败在于将一部本应客观呈现731卑劣史实的影片,套上了越狱类型片的躯壳。
这类历史题材创作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创作者不仅要有热情,更要对历史尊重、对电影艺术有深入的理解。
遗憾的是,《731》没能收获一边倒的好评,还是成了争议之作。
这段历史值得被更好、更尊重地讲述。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