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现恶评!《731》遭无端抹黑,网友怒请严查背后黑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2:12 1

摘要:9月17日,《731》在哈尔滨举行首映礼,现场气氛庄重肃穆,省级领导亲临观影,足见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公映仅一天,影片票房便突破3亿,还打破内地影史单日排片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观众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真相的渴求。

有些伤痛,纵使岁月流转也无法磨灭;有些罪行,即便时光久远也绝不能被遗忘。

电影《731》的上映,如同穿透黑暗的一束强光,缓缓揭开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帷幕,将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的罪恶行径,清晰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这部承载着民族伤痛与历史记忆的影片,自诞生之初便意义非凡。

9月17日,《731》在哈尔滨举行首映礼,现场气氛庄重肃穆,省级领导亲临观影,足见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公映仅一天,影片票房便突破3亿,还打破内地影史单日排片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观众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真相的渴求。

为真实还原731部队的暴行,导演赵林山及其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查阅超8000页史料,观看423小时的战犯供述影像,甚至按1:1比例复刻了731部队的“四方楼”基地。

影片汇聚姜武、李乃文、王志文等资深演员,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切入,讲述他们被掳至731部队“特设监狱”后,在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惨无人道的折磨中,依然坚守抗争、心怀希望的故事。观众透过银幕,真切感受到受害者当年的痛苦与绝望,也对731部队的罪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对《731》而言,它早已超越普通文艺作品的范畴,是对历史的庄严铭记,是对遇难者的深切缅怀。正如赵林山导演含泪所言:“我拍的不是电影,而是历史的证据。”影片唤起了每一位中国人内心的爱国情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然而,就在影片收获高票房与观众认可之际,网络上却涌现出诸多恶意言论:“拍得太烂”“画面太血腥,不适合小孩看”“实验室场景太干净,拍得很假”……这些无端指责充斥在各大平台评论区,企图抹黑这部承载历史使命的作品,爱国网友见状纷纷仗义执言,维护历史真相。

事实上,这些抹黑言论毫无事实依据。所谓“画面血腥”,相较于731部队当年对无辜儿童、百姓实施细菌实验、活体解剖的真实暴行,电影呈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甚至不及真实惨烈程度的十分之一——当年的侵略者从未对受害者有过丝毫怜悯,如今又怎能以“不适合小孩”为由,要求用温情掩盖历史真相?

至于“实验室太干净”的质疑,更是对历史的无知。731部队本就习惯将实验室表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用看似洁净的环境掩盖罪恶本质,这种虚伪正是其暴行的一部分。电影如实还原这一场景,是对历史的尊重,却被别有用心者当作攻击的借口。而“消费爱国情怀”的指责,更是对剧组心血的抹杀:赵林山导演耗时11年筹备,修改剧本243次,期间不仅要应对资金短缺、取景困难,还接到过匿名威胁,剧组拍摄时也遭遇过不明干扰,他所做的一切,只为让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

赵林山导演为获取精确史料,曾数次前往石井四郎故乡调查,却遭到其后人的冷淡羞辱,一句“被打的人都已释怀,打人者又何苦耿耿于怀”,不仅刺痛了导演的心,更暴露了侵略者后代对历史的漠视。

拍摄过程中,剧组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此。因题材敏感,影片起初难以找到资方,赵林山甚至变卖家中资产自筹资金;日本部分势力得知剧组计划在日取景后,暗中阻挠、威胁恐吓,却始终未能动摇他们的决心。为兼顾历史真实性与观众接受度,剧组将36种实验场景从彩色改为黑白,删减六成内容,“人体实验”四个字也反复斟酌,但赵林山始终坚守底线:“可以不展示血腥画面,但绝不能粉饰罪恶。”

即便如此,《731》的上映之路依旧坎坷,曾因大量恶意举报多次延期,直至央视发文官宣,才最终定档“九一八”这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电影《731》的问世,是赵林山导演十年心血的倾注,是全体剧组人员对历史的肃穆致敬。它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的警醒——上映首日出现的“恶评”,恰恰说明它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他们害怕更多人知晓历史真相,害怕自己掩盖的罪行彻底败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应坚定支持《731》这类承载历史使命的影片,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过往,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更好地迈向未来。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