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31》的银幕上,日本女军官依偎在孙茜饰演的孕妇身边时,这个偏离历史真实的画面,瞬间成为影片口碑撕裂的导火索。有人怒斥其为“洗白”,有人将其解读为“纯粹的变态”,也有人试图捕捉导演埋藏的隐喻——这场关于一个角色的争议,恰恰暴露了这部以历史为核的电影,在表达
当《731》的银幕上,日本女军官依偎在孙茜饰演的孕妇身边时,这个偏离历史真实的画面,瞬间成为影片口碑撕裂的导火索。有人怒斥其为“洗白”,有人将其解读为“纯粹的变态”,也有人试图捕捉导演埋藏的隐喻——这场关于一个角色的争议,恰恰暴露了这部以历史为核的电影,在表达与内核之间的巨大鸿沟。
从历史维度看,731部队中并无女军官的真实记载,赵林山这一虚构设定,本应承载更深刻的创作意图。影片中散落的细节似乎在暗示:女军官身上的烙印、贴近孕妇腹部的姿态、孕妇遇害时她如“浸泡羊水里”的沐浴镜头,这些碎片化的意象,指向的或许是导演对“侵略本质”的深层思考。
日军的暴行从未局限于肉体屠杀,更暗藏着对生命尊严的解构与文化精神的侵蚀。正如影片反复呈现孩童在暴行中的遭遇,女军官的“实验产物”属性,或许是想隐喻侵略对人性的扭曲,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在这场罪恶中沦为被异化的存在。
然而,这份试图超越表层控诉的创作野心,最终却折戟于导演乏力的表达。当隐喻失去清晰的叙事支撑,便极易沦为观众眼中的“莫名情节”。女军官与孕妇的互动本应是揭示“生命被物化”的关键场景。
却因镜头语言的模糊,让“依偎”的动作脱离了沉重的历史语境,反而引发“美化施暴者”的误解;片中对艺伎文化的展现,本想讽刺日军的虚伪——用精致的文化外壳包裹野蛮的本质,却因缺乏如《南京照相馆》中“喂狗粮食与漠视人命”的强烈对比,最终沦为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冗余片段,让观众难以捕捉到“文化渗透”的表达内核。
这种表达与意图的错位,本质上是创作能力与题材重量不匹配的结果。拍摄731题材,既需要对历史的敬畏,也需要成熟的叙事技巧——如何在还原痛感的同时传递深层思考,如何用虚构的艺术手法服务于历史真实的表达,这对导演的把控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正在于它用精准的细节对比,将日军的伪善具象化,让观众无需费力解读,便能直击“扭曲价值观”的核心;而《731》的遗憾,则在于导演手握“女军官隐喻”这把钥匙,却未能打开通往深层表达的大门,反而让钥匙本身成为引发争议的焦点。
观众的两极评价,恰恰反映了大家对“历史题材创作”的复杂期待。有人认为,只要《731》能将731暴行搬上银幕,其唤醒历史记忆的教育意义就已足够;也有人期待,这样沉重的题材理应被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作品。
那位“站在中间”的网友的评价或许最为中肯:《731》的上映本身已是一种进步,它让更多人关注到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其创作上的不足。
对于731这样的题材而言,“拍出来”只是第一步,“拍到位”才是对历史与受害者的真正负责。《731》的争议,更像是一次对历史题材创作的警示:野心与敬畏之外,创作者更需要锤炼驾驭题材的能力。
唯有当表达的精度足以承载历史的重量,隐喻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历史迷雾的灯,而非引发误解的障。期待未来的主旋律作品,能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让每一份对历史的思考,都能被清晰、有力地传递给观众。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