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究竟有没有“情节胡编镜头失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9:01 1

摘要:1934年中秋节,王子阳等12名受害人,从中马城731基地成功逃脱并加入抗联,此基地暴露后被日军炸毁。平房区是后来石井四郎亲自选址建的新基地,在这里也发生了一次小型越狱以失败告终。

《731》究竟有没有“情节胡编镜头失真”?

《731》上映第一天,有人预言票房可冲顶100亿,但第二天就有人断言,电影票房最多15亿封顶。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因为这两天对《731》的差评不在少数。

汇总3天以来对《731》的负面评论,可以归纳为两个焦点:

1。纪实片拍成了越狱片,历史性血腥镜头全片只剩5分钟,令人失望。

2。有多处细节无历史依据,明显失真。

先说越狱。评论者认为:在围如铁桶的731基地策划越狱,情节是不是瞎编。但历史真象显示这是事实。

1934年中秋节,王子阳等12名受害人,从中马城731基地成功逃脱并加入抗联,此基地暴露后被日军炸毁。平房区是后来石井四郎亲自选址建的新基地,在这里也发生了一次小型越狱以失败告终。

至于影片血腥镜头长度只剩下5分钟,达不到揭露日军暴行的视觉效果,这个能怪导演吗?

从8月15日全球试映的流产,《731》前后3个月都一直处在修改删减状态中,有些镜头不过审只能重拍,删来删去成了现在的模样,怪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所有删掉的都是我们想看的。况且手握“龙标”的那些判官,不一定每人都是历史学家,也不一定每人都爱国。

观众质疑的细节“失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731基地设施豪华,连马桶都是新的。

石井四郎之所以选中哈尔滨平房区,是因为此地交通便利供应充足,而731管理层人数众多军费优先,硬件优化是事实存在。

2。“马路大”伙食那么好,有水果还有海鲜,可能吗?

“马路大”日文本意是“剥了皮的木头”,是废材废物可以随意处置,可见日寇对我同胞的蔑视。

你以为吃好喝好是为了给受害者养膘吗?唯一原因是,只有体质健康各项指标都正常的人,试验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3。王志文饰演的受害者来的最早却一直活着,可信吗?

直接原因是受害者一直装疯卖傻,日军误认为他精神异常,体质达不到实验要求,他才得以在基地里晃来晃去那么长时间。

4。日本女军官“今村加代”靠在中国受害者孕妇的身上,这个细节煽的什么情?

在活体解剖实验中,日寇把婴儿从母体中活剖出来,死的和母亲一起制作标本,活的由日本人养大,并在脖子上打上洗脑的“樱花”,最终成为他们的战争工具。这个女军官她本来就是中国同胞的后代。只不过这个镜头过于笼统,观众不知其意导致误解。

5。囚禁室墙上那么大个“窟窿”,日军看不见吗?

这不过是导演在731基地原址,看见墙上有耗子洞,才设计了这个细节。至于洞的大小高低,实在没必要深究。

我昨天在某平台上看见一篇影评,主题就是《731》拍的很烂不值一看。奇怪的是文章下面的评论清一色都是黑的。有人直说,“谢谢你提醒,我不用去看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智者爱水仁者爱山,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一篇影评产生的读者评论,正反双方各有发声,这才符合常理。但否定《731》的文章后面也跟着清一色的否定评论,是不是有“妖蛾子”在里面扑棱?这些人是不是3个月前竭力反对《731》公映的那帮人?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影界大腕如云,大导如堆,有导演还号称世界级国际级,那么这几十年来,他们为什么不去拍731?

因为大家都知道,拍这个题材是“蹚雷”,再说难听点是“找死”。弄不好会在过审和票房两个环节被“团灭”被“秒杀”,到那时只落得个血本无归倾家荡产。谁会去冒这个泼天风险?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赌上房产赌上身家性命,全家老少齐上阵,赴东洋直面当事人,赴基地采访,查资料找数据,光1:1比例制作运输“马路大”的闷罐车,钢材一项就用了2700多吨。拍一部电影前后耗时11年,这样的人还不算爱国吗?

现在有些所谓的评论家,一部世界名著他都能吹毛求疵抠出100个毛病,何况一个普通电影?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允许有瑕疵,凭什么《731》就不能?这又是那路权威定的双标,敢不敢出来走两步。

来源:只为弱者流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