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电影《731》在全国公映,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除了对那段惨痛历史的重现,影片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细节便是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导演赵林山直言“不愿让中国人扮演日本人”,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多维度的深
9月18日,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电影《731》在全国公映,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除了对那段惨痛历史的重现,影片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细节便是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出演,导演赵林山直言“不愿让中国人扮演日本人”,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多维度的深思熟虑。
从文化根源角度来看,日本民族性格中有着独特的“双面性”,这种复杂的特质在日本军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彬彬有礼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战争时期的残忍与暴虐;在看似严谨的秩序感背后,却是对人性的疯狂践踏。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日本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非日本演员很难从自身的文化体验出发,精准地捕捉并演绎出这种矛盾又复杂的民族特性。例如在影片中,日本军官在下达屠杀命令时,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和冷酷的神情,只有日本演员才能基于自身的文化理解,将其演绎得真实而又令人胆寒。
从语言和行为习惯方面分析,纯正的日语表达和符合日本军人身份的行为举止对于影片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日语中的语气、语调以及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传递出角色的情感和身份特征,这是中国演员即便努力学习也很难达到的自然与流畅。同时,日本军人在礼仪、动作习惯等方面有着特定的模式,这些细节深植于日本的军事文化之中。中国演员在演绎时,即便经过专业训练,也难免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中式的习惯,从而破坏影片的整体沉浸感。就像日本军官鞠躬的角度、日常交流中的一些肢体动作等,日本演员能够凭借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这些细节,让角色更加立体可信。
在情感和心理层面,731部队的暴行是中华民族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痛。让中国演员去扮演那些残忍杀害同胞的日本军人,无论是对于演员自身,还是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在心理上都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一种“二次伤害”的感觉。而且,中国演员在演绎这类角色时,很难完全抽离民族悲愤情绪,而这种情绪的代入可能会影响对日本军人作为“冷漠施暴机器”这一形象的塑造。从演员自身心理健康角度出发,长时间深入揣摩并演绎这类残忍的角色,需要极强的心理抽离能力,否则会对演员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负担和负面影响。
从影片的国际传播和市场角度考虑,《731》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选用日本职业演员出演日本角色,能够向国际观众表明这是一部制作严谨、追求历史真实感的电影,而非单纯的民族主义叙事作品。这有助于提升影片在国际上的可信度和严肃性,让世界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731部队的罪行。并且,在国际影视制作中,遵循角色背景选用演员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惯例,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能够避免因文化误读而引发的争议。
为了实现这一选角计划,剧组在当时全球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日本召集80余名演员,在签证办理、行程规划、隔离和住宿安排等方面都面临着繁琐且复杂的问题,制片预算也因此大幅增加,但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在影片中,平田康之饰演731部队核心人物石井四郎,他提前在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里沉浸了三个月,仔细观察石井四郎的旧照片,从神态到举止,连握笔的细微姿势都精心复刻;涩谷天马饰演军医太田,在拍摄活体解剖戏时主动要求导演“别加滤镜,越真实越好” ,拍摄结束后坦言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叩问良心。正是这些日籍演员对表演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让影片中的角色真实得令人震撼。
电影《731》选用日籍演员出演所有日本角色,是对历史的敬重与深度还原,是对民族伤痛的郑重缅怀。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艺术真实和历史真相的道路上,创作者们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只为将那段黑暗的历史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时刻警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绝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