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运河电影《乡下人》一部中国文化史无法忽视的作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7:15 2

摘要:于运河的电影《乡下人》确实是中国文化史和电影史上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农民自我表达的标志性事件。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下它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

于运河电影《乡下人》一部中国文化史无法忽视的作品

于运河(西安农立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艺术总监/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

西安农立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监制整理

责任编辑:冯少斌

于运河的电影《乡下人》确实是中国文化史和电影史上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农民自我表达的标志性事件。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下它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

于运河与《乡下人》:中国农民的电影史诗

在中国电影史上,于运河创作的《乡下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之所以难以被忽视,并非因为其艺术上的登峰造极或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是因为它开创了中国农民自编、自筹资金、自己主演电影的先河,打破了专业电影工作者对影像叙事的垄断,让农民群体首次掌握了话语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电影《乡下人》关键信息

属性 详情 备注

片名 《乡下人》(Country Folk) 外文名亦称Xiang xia ren

上映年份 1989年

导演 王志杰 由于运河编剧、制片并主演

制片地区 中国咸阳

片长 90分钟

制片成本 80万元人民币 由于运河倾尽家产筹集

票房收入 30万元人民币

主演 于运河、王刚、于福慧

制作公司 西安电影制片厂

《乡下人》的诞生:一个农民的电影梦

《乡下人》的诞生与另一位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吴天明导演及其作品《人生》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吴天明的电影《人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但这部影片却引起了当时还是农民的于运河的感慨,他因不满电影主人公高加林被清退回农村的命运安排,愤愤不平地找到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吴天明,表达了对社会二元制造成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关切,甚至产生了拍摄《人生》续集的想法。

在遭到《人生》编剧路遥的拒绝后,于运河毅然决定自己创作,最终诞生了这部反映农村人自强奋斗的影片《乡下人》。于运河不仅倾尽家产筹集了80万元资金,还身兼编剧、制片人和主演数职。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坚持,使得《乡下人》在1989年得以面世。

️ 电影内容与特色

《乡下人》讲述了农民建筑公司经理任北杭(由于运河饰演)在大工程招标中虽遭阻挠,仍巧妙应对挑战,开工后遭遇施工难题与材料短缺,更遭资金困境致民工哄抢,最终得到女工程师宋锐帮助渡过难关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人公任北杭有句台词:“人活在世上,就要闹出点动静来”。这句话可以说是于运河本人的人生哲学,也是影片的核心精神。

文化意义与历史地位

《乡下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话语权的自我掌控:在传统叙事中,农民常被边缘化,成为被书写与被同情的对象。而于运河的《乡下人》则让农民亲自发声,演绎自己的故事,拍摄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赋权的举措,打破了精英阶层对文化生产和话语权的垄断。

2.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奋斗的见证:影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如何努力融入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体试图在城市化浪潮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努力与挣扎。

3. “反精致”的美学价值:尽管《乡下人》在艺术表现上可能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原始感,构成了一种 “反精致”的美学声明。它拒绝被学院派的规范束缚,以真实的叙事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这种粗犷的表达方式,恰如德勒兹所言的“块茎思维”——文化的成长不必遵循固定的路径,能够不羁地从泥土中破土而出。

4. 中国电影史上的破冰之旅:当时的《大众电影》评价道:“这是中国第一部农民编剧、农民集资、农民监制、农民领衔主演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一笔。” 这不仅是一个电影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

哲学思考:农民主体性的觉醒

于运河和他的《乡下人》展现出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通过电影,于运河向世界高喊:“我要制造些动静!”这种不愿沉默的生命力与尼采的“超人哲学”不谋而合——人不应该让命运定义自己,而应主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影片中体现了农民主体性的觉醒。正如福柯所说的“权力-话语”理论——掌握表达权的人,就是现实定义者。通过《乡下人》,于运河展示了农民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还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定义者。

同时,于运河的奋斗也恰好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呼应。他的影片并不是在歌颂个人英雄,而是以整群农民的画像呈现出时代变迁下的共同命运。正如萨特所言:“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 于运河选择以电影抗争沉默,通过行动诠释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人应通过行动赋予生命内涵。

❤️ 情感内核:土地与人的羁绊

《乡下人》虽然讲述的是农民企业家任北杭的故事,但其情感内核,依然是对土地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在许多农村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

例如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农民杜深忠曾坦言自己“对土地没有感情”,认为土地不养人,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乡村文化人的伤心之语,也道出了许多农民子弟面对土地的复杂心情。

而在《隐入尘烟》这类农村题材电影中,则展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催发出的以传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一套综合性文化,这种文化崇尚身体力行、耕读传家,提倡应时取宜、合作包容,其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尤为突出。

《乡下人》中的任北杭/于运河,则似乎试图在传统乡土与现代企业精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不完全抛弃土地赋予的质朴与坚韧,又努力融入现代化的商业浪潮之中。

结语:无法忽视的文化意义

《乡下人》在票房上并未取得巨大成功(仅收30万元),艺术成就也可能无法与同时期的《红高粱》、《老井》等经典作品比肩,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这部电影代表了中国农民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地运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试图发声的文化尝试。在今天看来,《乡下人》依然能够激励我们去关注农民群体的声音,帮助他们把握住变化的机会。

正如影片结尾,任北杭站在建筑工地上远眺未来的城市,这一幕不仅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无数农民梦想的集体展现。于运河和他的《乡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提醒着我们文化多样性和话语权平等的重要性。

于运河

于运河简介:于运河,1946年10月26日出生,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家村村民,中国内地第一位拍电影的农民。1984年的一天,于运河花一毛五分钱看了一部叫《人生》的电影,看完了又买票,连看几遍。因为不满电影对高加林命运的安排,他以农民身份倾家荡产投资80万元,1988年拍出电影《乡下人》。在当时的电影界反响强烈。这一文化事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破冰之旅。当时的《大众电影》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农民编剧、农民集资、农民监制、农民领衔主演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了一笔。”

来源:乡下人的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