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文赌对了!电影《731》口碑井喷破10纪录,王志文出场引惊呼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5:43 1

摘要:最近电影圈简直像被投了颗“重磅炸弹”,一部叫《731》的片子一上映,直接把票房、排片各种纪录给掀了个底朝天!

最近电影圈简直像被投了颗“重磅炸弹”,一部叫《731》的片子一上映,直接把票房、排片各种纪录给掀了个底朝天!

首日票房就破了1.33亿,还拿下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冠军,一口气打破10项纪录,这架势,说是“年度黑马”都委屈它了!

但最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乃文——这个总在各种剧里演“黄金配角”的演员,这次居然又赌对了!

还有王志文,本来大家以为他只是来“撑场面”,结果他一出场,影院里直接响起惊呼。

《731》到底藏了多少让人破防的点!

先说说李乃文,之前看他演《觉醒年代》《山海情》,总觉得他是“剧抛脸”,演啥像啥,但很少有人把他和“票房灵药”挂钩。

这次他接《731》,其实不少人替他捏把汗——毕竟这题材太沉重,不像喜剧、爱情片那样讨喜,万一拍砸了,不仅口碑受影响,甚至可能被说“消费历史”。

可李乃文偏就接了,而且接得特别坚决。

后来看采访才知道,他为了这个角色,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做准备。

每天看731部队的史料到凌晨,去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遗址纪念馆待了半个月,听讲解员讲那些受害者的故事,好几次都忍不住红了眼。

有次他看到一份受害者的口述记录,里面写“被关在小屋里,每天都有人消失,不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他愣是对着那页纸坐了一下午,连剧组的饭都忘了吃。

电影里他演的角色,是个从731部队逃出来的幸存者。

有一场戏是他回忆被实验的场景:镜头怼在他脸上,他没哭,也没喊,就睁着眼,眼神里全是恐惧和绝望,嘴角微微发抖,连手指都在无意识地攥紧。

有人说李乃文这次是“赌对了”,可我觉得,他不是在赌,是在“扛”——扛着对历史的敬畏,扛着对受害者的告慰。

他自己也说:“这角色不是给我涨名气的,是让我替那些没机会说话的人,把故事讲出来。”

就冲这话,这角色他就演活了!

再说说王志文,他在电影里的戏份不算多,可为啥一出场就炸了?

因为他演的是个隐藏的“关键人物”——731部队的一名军医,后来良心发现,偷偷给受害者传递消息。

他出场那场戏,是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戴着金丝眼镜,脸上没什么表情,手里拿着一份实验报告,跟日本军官说话时,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

就在日本军官下令“处理”一批受害者时,王志文突然抬手,把钢笔往桌子上一放,“咔嗒”一声,在安静的实验室里特别响。

他没吼,也没反抗,就看着军官说:“这些人,也是爹生娘养的。”

就这一句话,影院里直接响起惊呼——不是因为台词多震撼,是王志文的眼神,那种挣扎、愧疚,还有藏在眼底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人拽进戏里了。

后来才知道,王志文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戏,特意去学了日语,还研究了当时军医的穿着习惯,连白大褂的扣子该扣到第几颗都查了资料。

他说:“哪怕只有一场戏,也不能糊弄,因为这背后是真实的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

”难怪观众会惊呼,这种把细节刻进骨子里的演技,谁看了能不被打动?

当然,《731》能这么火,不只是因为演员演得好,更因为它没拿“历史”当噱头,而是实实在在地把真相摆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狗血剧情,全是靠细节戳人:比如实验室里冰冷的铁架床,上面还留着受害者的血迹。

比如“特别移送”的火车车厢,狭窄的空间里堆满了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麻木和恐惧。

比如结尾时,屏幕上缓缓打出3400多个受害者的名字,从老人到小孩,每个名字都像一声叹息。

有观众看完说:“以前在课本里学731,只觉得是一段文字,可看完电影才知道,那些文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还有人说:“看到王志文演的军医偷偷放受害者走时,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原来在黑暗里,真的有人在偷偷发光。”

以前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我们记住这些,不是为了恨,是为了不让悲剧再发生。

现在再回头看《731》打破的那些纪录:1.33亿首日票房,25.6万场首映日排片,10项影史纪录……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观众对“好作品”的认可,是对“尊重历史”的支持。

李乃文赌对了,王志文演活了,赵林山导演坚持了11年没白费——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些故事,必须有人讲;有些历史,必须有人记得。

最后,你们去看《731》了吗?你觉得《731》最戳你的是哪个细节?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