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细菌战幸存者观看《731》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6:51 5

摘要:2025年9月18日,浙江义乌的银幕上,电影《731》的镜头缓缓推进,冻伤实验中人体组织结冰的脆响、毒气室里孩童的啜泣、活体解剖台上颤抖的双手……这些画面让91岁的细菌战幸存者潘奶奶攥紧了手中的纸巾。当影片中日军将沙门氏菌混入难民粥食的场景出现时,她突然抬起布

91岁细菌战幸存者观看《731》:历史之痛与人性之光交织的银幕回响

2025年9月18日,浙江义乌的银幕上,电影《731》的镜头缓缓推进,冻伤实验中人体组织结冰的脆响、毒气室里孩童的啜泣、活体解剖台上颤抖的双手……这些画面让91岁的细菌战幸存者潘奶奶攥紧了手中的纸巾。当影片中日军将沙门氏菌混入难民粥食的场景出现时,她突然抬起布满皱纹的手,指向屏幕:“和当年一模一样!我7岁那年,也是喝下这样的粥后,皮肤开始溃烂,脓血浸透了整条裤子。”

一、幸存者的记忆:溃烂的皮肤与未愈合的伤口

潘奶奶的左腿至今留着一道20厘米长的疤痕,那是1942年日军在浙江衢州实施细菌战时留下的“纪念章”。据历史资料记载,1940年至1945年间,日军731部队及其分支机构在华南地区投下大量携带鼠疫、霍乱、炭疽病菌的麦粒、粟粒和破布,导致超过30万平民感染,5万人死亡。潘奶奶回忆:“那天飞机在头顶盘旋,我们以为只是普通的空袭,没想到撒下的是索命的毒。”

感染后的第三天,她的皮肤开始像融化的蜡烛般溃烂,脓水混着血水渗出,散发着腐肉的气息。“伤口碰不得,一碰就撕下一块皮肉,像被千万只蚂蚁啃噬。”这种被称为“烂脚病”的皮肤坏死性筋膜炎,让幸存者们承受了长达80年的折磨。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沙东迅在调查中发现,仅粤港地区就有约4000人死于8604部队的细菌实验,而幸存者们至今仍需定期接受清创手术。

二、银幕上的还原:从“四方楼”到真实文物

电影《731》为还原历史场景,耗资搭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四方楼”实验基地,复刻了日军731部队的冻伤实验室、毒气室和活体解剖台。剧组甚至借用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刻有钢印的手术刀、培养皿等文物。导演赵林山透露:“我们要求所有道具必须符合1943年的历史细节,连囚服上的编号都要与档案记录一致。”

影片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之一,是日军将孕妇剖腹后取出的婴儿特写。这个角色由赵林山未满半月的女儿临时救场,其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引发观众集体沉默。医学生观众在观影后哽咽道:“我们做动物实验尚且有怜悯之心,他们对人却如此残忍!”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让历史教育突破了课本的平面化呈现。

三、微观史视角:小人物的命运折射集体创伤

与传统战争片不同,《731》采用“微观史叙事”,通过三个维度展开故事:

1. 农民王永章的觉醒:姜武饰演的菜贩从最初为私仇配合日军,到目睹同村人被冻掉手指后,成为保护实验数据的“民间档案员”。

2. 孤儿小石头的寻兄记:林子烨饰演的9岁男孩,在逃亡途中发现哥哥已成为731部队的“马路大”(实验材料编号),最终在毒气室前与兄长诀别。

3. 医生林浩的道德困境:王志文饰演的军医从拒绝参与实验,到在威胁下成为活体解剖的主刀者,其手部的颤抖特写持续了整整3分钟。

这种叙事策略让观众通过个体命运感知集体创伤。正如幸存者潘奶奶所说:“电影里的小石头就是我,我的哥哥再也没回来。”

四、全球放映的回响:从首尔到伦敦的反思

《731》在全球同步上映后引发不同维度的讨论:

• 韩国观众:在首尔CGV影院,观众将影片与日军“慰安妇”制度、强制征用劳工等历史创伤相联系,有观众表示:“当看到中国孩童被注射鼠疫菌时,我想起了祖母讲述的釜山细菌战往事。”

• 西方观众: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放映时,观众聚焦科技伦理议题。有医学专家指出:“731部队将医学研究异化为杀人工具,这与纳粹医生门格勒的罪行如出一辙。”

• 日本学界的反应:京都大学教授山本茂在《朝日新闻》撰文称:“影片揭露的罪行远超我的研究预期,尤其是8604部队在广州实施的‘波第计划’,其系统性令人震惊。”

五、历史铁证的浮现:8604部队名册的全球震动

就在电影上映前一周,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将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部队“波第8604部队”的《留守名簿》彩色扫描件捐赠给广东省档案馆。这份1945年2月1日编纂的860人名册,详细记录了成员的姓名、职务、家庭住址等信息。档案显示,该部队在广州南石头难民所实施的鼠疫实验,导致超过2000名粤港难民死亡。

“这是打开侵华日军细菌战黑箱的钥匙。”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吴佩军评价道。名册中第151页记载的“丸山茂班”成员,与1995年该部队老兵在广州粤港难民墓前认罪的证词形成闭环。当时,丸山茂跪在雨中磕头:“我有罪!我认罪!”

六、从银幕到现实:年轻一代的觉醒

在河南郑州,一名9岁男孩观影后撕毁了自己珍藏的300余张日漫卡片。其母亲在社交媒体写道:“他说卡片上的英雄不该是侵略者。”这种代际传承的觉醒,在台湾青年中同样显著。台北的林姓大学生发起联署,呼吁将《731》纳入高中历史课必修内容:“两岸中国人必须共同守护这段记忆。”

而影片引发的争议也未停歇。北京某影院经理透露,有观众投诉“画面过于血腥”,但更多人选择二刷、三刷。截至9月19日,该片全球票房突破8.3亿元,其中42%的观众为35岁以下群体。

七、历史责任的重申:当警钟化为行动

在9月18日的首映礼上,导演赵林山将第一场放映时间定在9时18分,影院特别标注“警钟长鸣”。当银幕上出现“731”三个血色大字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默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哽咽道:“731部队的罪行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

这种历史责任的传递,在年轻创作者中延续。23岁的纪录片导演秦一雯在观影后启动新项目《烂脚病纪事》,计划跟踪拍摄10位幸存者的晚年生活:“他们的伤口是活的历史,我们必须让世界看见。”

当潘奶奶走出影院时,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抚摸着影院外《731》的巨幅海报说:“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但这段历史不能忘。”在她身后,海报上姜武饰演的王永章正举起记录罪证的相机,镜头对准的不仅是731部队的暴行,更是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守望。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