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轻于鸿毛》一开始看着挺抓人:一个男人去世,他的前妻和现任因遗产问题相遇、碰撞、和解,剧情围绕女性关系展开,预告片也剪得很有“女性力量”那味儿。但真正看完,你会发现——它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表达正确观点”上,反而忘了讲好故事。
《轻于鸿毛》一开始看着挺抓人:一个男人去世,他的前妻和现任因遗产问题相遇、碰撞、和解,剧情围绕女性关系展开,预告片也剪得很有“女性力量”那味儿。但真正看完,你会发现——它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表达正确观点”上,反而忘了讲好故事。
片中有不少设计看着很巧思,比如两人一起给前夫穿寿衣,象征女性的共生关系。可实际呈现出来,却像是为了强调“我们在讲女性互助”而硬加进去的桥段,人物逻辑和情感铺垫都不够。
全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不少“好句子”,但没有“好段落”;每句台词都像在喊口号,观众听完记得住,但对角色的理解却没什么帮助。
一、人物关系失真,男性工具化、女性模板化
《好东西》里的女性关系真实、细腻,《轻于鸿毛》却更像是“剧本里规定你们要成为朋友”,所以她们就成了朋友。
李鱼永远是那个“敢冲敢说”的强者,沈飞鸿则是等待被拯救的弱者,两人之间的互动完全套用了“强弱互救”的模板。李鱼说“你要硬一点”,沈飞鸿立马“觉醒”了,这种表达不但单薄,还暗含“只有强才是好”的价值判断。
男性角色更是工具人化。那个死去的丈夫完全是“负面情绪的集合”,没有具体性格,只是承载李鱼的不满与沈飞鸿的反思。其他男性——养老院员工、路人男——也只负责制造笑点,甚至有些段子还直接把婚姻问题甩锅给“女人太挑剔”,让人看着非常别扭。
这就导致整部电影虽然打着“女性话题”的旗号,但你很难真正看清女性在什么结构中受困、又是怎样挣扎的。
二、“对但假”的表达,脱离真实的成长逻辑
《好东西》让人动容,是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成长的过程——有挣扎、有反复、有现实压力。而《轻于鸿毛》里,角色成长几乎靠“对话解决一切”。
沈飞鸿说她妈不认同她,李鱼一句“她当年也只是个小姑娘”就轻松化解;李鱼说自己曾丧子,沈飞鸿就用假信的方式“治愈”她。这些桥段看起来温柔,实则太理想化,缺乏生活的重量。
更别说后半段为了制造“立体女性”,强行塞进的养老院危机和讨债事件,情节浮于表面,完全起不到深化角色的作用,反而让剧情变得更杂乱。
唯一有点感染力的,是她们一起看烟花的那场戏。没有台词、没有灌输,只有静静地看着世界的美好升起。也只有那一刻,观众才真正感受到:她们活着,而不是在完成“女性成长”任务。
总结:
《轻于鸿毛》并非毫无价值,它至少试图触碰女性议题。但它太急于表达“正确”,反而忽略了“真实”。它想说的每句话都对,却让人觉得“不像人说的”。
相比之下,《好东西》用轻盈的方式谈沉重话题,《轻于鸿毛》却用沉重的方式讲了个空洞的故事。这种“对但假”的表达方式,再多花火也点不燃观众的共鸣。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