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票房告捷背后是对历史敬畏,导演创作有争议亦有突破,值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0:33 2

摘要: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一上映就拿下了3.45亿元票房,这个数字放在工作日上映的电影里,几乎是中高成本电影的全年票房总和,更别说当天还不是节假日。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一上映就拿下了3.45亿元票房,这个数字放在工作日上映的电影里,几乎是中高成本电影的全年票房总和,更别说当天还不是节假日。

影院排片率超过七成,场次数量直接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观众买票的热情肉眼可见。

其实这股热情早有铺垫,这部电影原本该在暑期档上映,结果临时缺席,观众等了小半年,期待值早就攒满了。

但票房亮眼的同时,评价却没跟着一边倒。

之前同是历史题材的《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口碑很稳,可《731》这边,有人说看完觉得震撼,记住了那段不敢忘的历史;也有人觉得可惜,说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导演的处理拖了后腿。

到底该怎么看这部电影?我想从它的创作细节里聊聊,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来自长影集团,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改制来的企业。

出品人庄严同时也是总监制,这些年他们大多是参投电影,像《流浪地球2》《满江红》都有他们的身影,主导这么大体量的历史题材,还是少见。

导演赵林山是长影的人,他想拍《731》的念头早在2012年就有了。

之后十几年里,他专门去日本找当年的士兵聊,翻了8000页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还看了423小时的战犯口述影像,单说这份准备工作,确实够扎实。

不过说起赵林山,就绕不开他2012年的处女作《铜雀台》,那部片也是长影出品,有刘亦菲、周润发这些大咖,却没能拿到好口碑。

当时片里还请了日本演员玉木宏,据说他是想借三国题材在日本打开市场,毕竟2008年吴宇森的《赤壁》,靠日本演员中村狮童加持,在日本拿了106亿日元票房,比国内还高。

老实讲,赵林山对日本文化的熟悉本是件好事,拍和日本相关的历史题材,了解对方文化能让叙事更全面,可没想到这反而成了《731》的讨论焦点。

有观众觉得他把日本相关的场景拍得太“干净”,对比之下中国平民的镜头却显得粗糙,其实我倒觉得这未必是他故意偏帮,可能只是长期接触日本文化后,对那边的场景更擅长把控罢了,只是没平衡好两边的呈现方式。

角色塑造上,《731》有个挺亮眼的地方,把镜头对准了姜武演的小贩王永章,以往类似题材多讲部队或知识分子,像这样聚焦普通平民的,确实填补了影史空白。

姜武演这种有点“小毛病”的小人物很顺手,之前《八佰》里的老铁就很出彩,这次王永章一开始爱吹牛,还懂点外语,被抓进731基地后成了翻译,慢慢发现了部队的罪行。

这个角色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王子阳,1934年他从731前身“石井部队”逃出来,把里面的暴行公之于众,后来还加入了东北抗联。

但可惜的是,其他配角没能跟上这个水准,王志文演的杜存山,本来想通过这个角色展现日本军医的内心挣扎,一边是良知,一边是军国主义命令,这种反思性的设定其实挺有深度。

但后来发现公映版里这段全没了,只留下一个神神叨叨的狱友形象,连经典台词都没有。

说实话,这不仅浪费了王志文的演技,也让角色失去了该有的层次,观众自然记不住,倒是他养的那只叫毛毛的老鼠,成了意外的亮点。

以往这类电影里,老鼠都是恐怖符号,比如《黑太阳731》里鼠群吃猫的镜头,看得人头皮发麻。

但《731》里的毛毛,更像《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里的小鸟,是狱中人的精神寄托,这种反差其实挺妙的,可惜其他配角没这么幸运,大多成了王永章的陪衬,反派角色的处理也有点可惜。

731部队的核心人物石井四郎,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恶魔”,早年还当众喝过自己发明的滤水机过滤后的尿液,这个细节《黑太阳731》里有,《731》也保留了,还让王永章开头向外国人推销滤水机时又演了一遍,算是个呼应。

演石井四郎的日本演员平田康之,之前在《走向共和》《彭德怀元帅》里演过日本角色,按理说该很贴合,可电影里他大多躲在幕后,没太多机会展现角色的邪恶,反而有点像“背景板”。

冯文娟演的女军官今村佳代,本来该是反派里的亮点,她之前总演温婉的正面角色,这次突然演反派,反差感很足。

而且历史上731部队确实有女军医,高桥加代的日记现在还存放在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里,里面记了300多次实验细节,后来成了东京审判的证据,所以这个角色不是瞎编的。

但问题在于,今村佳代的行为逻辑太乱,比如她突然躺在孙茜演的孕妇素贤旁边,观众根本搞不清她想干嘛,是想表现共情?还是想听听胎儿的情况?没头没尾的,到最后也没交代,反而让剧情变模糊了。

温碧霞演的艺伎也有类似问题,总在监狱走廊里游荡,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偶尔回头时那张涂白的脸,甚至有点像鬼片,完全没起到该有的作用。

叙事上,《731》想走“禁闭空间”的路子,有点像《禁闭岛》《逃出克隆岛》,让王永章在封闭的基地里慢慢发现“马路大”(日本人对受害者的侮辱性称呼)的真相。

本来想靠这个制造悬念,可大家早就知道731部队的罪行,所以王永章震惊的时候,观众根本没感觉,悬念感就这么没了。

而且最后“无人生还”的结局,虽然符合史实,也拍了大家筹划越狱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的反抗,但说实话,观众看的时候会特别压抑,谁也不想看一群人拼尽全力反抗,最后还是没一个活下来,这种没有出口的压抑感,很容易让观众看完不舒服。

猫眼数据显示,《731》上映前的“想看人数”超过460万,比《唐人街探案3》还多,能有这么高的期待,说到底是大家对那段历史的重视。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邪典片”,也有人说它太“主旋律”,其实它更像是在两者之间没找到平衡,导致有些片段显得零碎,没能把故事讲得更流畅。

老实讲,赵林山在《铜雀台》里暴露的叙事问题,在《731》里还是没完全解决,没能找到让多数观众都能代入的镜头语言。

但即便有这些遗憾,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它的票房成功,首先是题材的胜利,那段历史本身就足够震撼,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去了解、去铭记。

尤其是年轻观众,很多人是第一次通过电影这么直观地接触731部队的罪行,这种历史启蒙的价值,比票房数字更重要。

当然,得提醒一句,电影里有扒皮、剖腹这些镜头,承受力弱的观众还是得慎重。

说到底,《731》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给历史题材创作提了个醒,既要尊重史实,又要找到让观众共情的表达,很难,但必须有人去做。

毕竟,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尊严,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该被记住的地方。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