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为什么被骂?你花的钱、 想吃的菜、 菜商家做不到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03:21 2

摘要:我们先来聊聊一个大家普遍的误区:预制菜就该比现炒便宜。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全面。好的预制菜背后有中央厨房、冷链运输、标准化流程,成本可能比一个小饭馆临时炒的还高。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吵得沸沸扬扬,很多人觉得自己“花了现做菜的钱,却吃了预制菜”,感觉被坑了。但真相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先来聊聊一个大家普遍的误区:预制菜就该比现炒便宜。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全面。好的预制菜背后有中央厨房、冷链运输、标准化流程,成本可能比一个小饭馆临时炒的还高。

举个例子,街边小店可能用的是便宜肉、加点色素,看上去色香味俱全;但大品牌用预制菜,反而在食材安全、品质把控上更胜一筹。

为什么大家会误会?因为我们只看了一个维度——价格。罗永浩的逻辑也是:小店现炒便宜,那你不是现炒为什么还卖这么贵?

但问题是,大品牌不能像小店那样操作,他们得符合各种食品安全标准、用正规渠道的原料,还要养一大堆员工,租金人工成本都不低。换句话说,大品牌想“学小店”,反而做不到。

很多人说自己讨厌预制菜,想吃现炒的。那为什么市场上没有哪家餐厅专门主打“绝不预制”还活得好好的?答案很现实:大家嘴上说想吃现炒,但真掏钱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不是“是不是现炒”,而是环境好不好、菜品精致不精致。

比如,年轻人约会时会选灯光美、氛围好的餐厅,不会因为“不是预制菜”就去吃路边摊;商务宴请时,更愿意点茅台、上档次的菜,而不是纠结菜是不是现炒的。

所以,虽然网上骂声很大,但真正愿意为“非预制”买单的消费者,少之又少。餐饮老板们心里都有数,真要做一家“现炒餐厅”,成本高、效率低,还得应付越来越挑剔的顾客,根本撑不起一个品牌。

现实是,现在的餐厅已经在用预制菜把价格压到很低了。你看到的价格,其实已经是“用预制菜换来的实惠”。行业整体利润并不高,预制菜也并没有让餐饮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就是一个“价格认知”的问题:你花了多少钱,就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和品质。但这个问题,往往被舆论搞得很情绪化。

比如,之前传言“西贝用的是冷冻了24个月的西蓝花”,听起来就很吓人。可事实上,任何一个做生意的都知道,不可能真的压货压两年,占资金、占库存,谁干得起?再说了,保质期24个月,并不是说真的会放到第24个月才用,就像你家冰箱里的饺子、罐头,也不会等到快过期才吃吧?

舆论一旦掺杂情绪,常识就容易被忽略。比如电影院倒闭了,大家说这城市缺电影院;可真相是没人愿意花钱买票看电影,影院才关门的。反过来,一家影院人满为患,大家又说票价太贵,可明明是大家接受这个价格,影院才这么火的。

更严重的是,当这种舆论影响到了政策,比如要求“预制菜强制标注”,反而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哦,国家都要标注了,那预制菜肯定不好”。这会打击整个行业,也会让更多餐厅不敢创新。

其实,市场本来就有“正向标注”的方式——谁家是真正现炒的,就明明白白写出来,“我们不用预制菜”。但为什么几乎没人这么做?因为做了,很可能就撑不下去了。没人买单,再好的理念也白搭。

就像有机蔬菜可以标“有机”,但没人要求普通蔬菜还得标“用了农药”,因为这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损害市场信任。

总结一句话:预制菜不是“黑科技”,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餐饮行业在成本、效率和品质之间做出的平衡选择。很多人骂得起劲,但真掏钱的时候,选择的还是“性价比”更高的那一方。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