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6集纪录片《烽火侨心》,以海外华侨的视角,讲述当时“万里同心赴国难”的爱国壮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6集纪录片《烽火侨心》,以海外华侨的视角,讲述当时“万里同心赴国难”的爱国壮举。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争史诗,但长期以来,有一群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们曾经远离故土、在异乡打拼,却把心锚定在祖国。抗战期间,他们大多数不是正面战场的持枪者,却是不可或缺的“输血者”“传声者”“守护者”。如何挖掘、擦亮这段炽热的历史?来看主创手记。
2025年9月8日,中国华侨大学为2000名境外新生安排的第一堂课,是集体观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烽火侨心》。
当硝烟和战火中的华侨故事穿越时空,现场的港澳台侨及华裔留学生深受触动。来自马来西亚的2025级新生刘芷佑表示,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真的太强了,不管离家乡有多远,血脉里的那种家国情怀是断不了的。
华侨大学的教学安排和华裔学生们的观影感受,让作为主创团队的我们备受鼓舞,感觉近一年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挖掘这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就是要让80年前的侨心与当下的观众同频共振,引发跨时空的情感共鸣。
怀着温情和敬意
在“物”与“人”之间打捞记忆
“以物叙史,见物见人”,是我们为自己定下的标准。没有实物的支撑,历史会显得苍白;没有后人的讲述,记忆会显得冰冷。于是,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寻找,成了《烽火侨心》的拍摄日常——我们要找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物背后那些未被遗忘的名字,和名字里藏着的家国深情。
筹备拍摄香港演员关德兴的故事时,我们最初没有找到其后人的联系方式。资料记载他曾为抗战募捐而放弃好莱坞合约、赔偿高额违约金,在美国街头参加“一碗饭”募捐运动,但要是没有后人的讲述,这段往事终究少了几分温度。分集导演唐靓花两个多月在香港、广东、福建搜寻,终于联系到了身在美国的关德兴之子关汉泉。
当90岁的关汉泉先生专程飞抵厦门,在镜头前唱起儿时跟父学习的粤剧《满江红》,未唱完便哽咽落泪时,我们忽然懂得:“侨心”,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选择,而是海外游子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他记得母亲变卖陪嫁手镯支持父亲抗日,更记得父亲在病床上写下《十万轰炸机》时的坚持。1938年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曾刊登照片,报道关德兴扮演难民进行募捐,如今关汉泉的讲述与这张影像呼应,让照片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全片拍摄中,我们共采访了20余位华侨后人,收集到上百件家书、日记、证章等抗战文物,甚至包括装有美国华侨带回国内的第一批青霉素菌种的试管,这件珍贵的文物曾在“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的家里沉默了几十年,这次在镜头前第一次讲述当年华侨参与抗日的感人故事。
当具体的“物”与鲜活的“事”交织,“华侨抗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细节,原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每一段口述的往事,都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民族记忆。
用“现在”对话“当年”
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
为了系统呈现海外华侨的抗战贡献,我们邀请党史专家和华侨史专家从历史脉络、华侨特点等多个维度反复梳理,把他们的贡献凝练成6个主题:海外声援、物资支援、运输保障、直接参战、文化抗战及国际协作,而文化抗战的呈现与其他略有不同。
在世界文艺史上,真实记录1940年重庆大轰炸的彩色影片《苦干》曾获奥斯卡纪录片特别奖,它由美国华侨李灵爱出资,并邀请美国摄影师雷伊·斯科特前往中国拍摄。第五集《文艺星火》的拍摄,让我们与《苦干》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斯科特拍摄的“八一九”重庆大轰炸画面
斯科特曾在片中用画外音感慨:等下次来,可能就认不出四川银行等建筑了。当年的历史坐标今天还在吗?同是用镜头记录时代,分集导演黄鹤舒带着责任与好奇,走上重庆街头,追寻斯科特当年的足迹。
斯科特在《苦干》中拍摄的四川美丰银行
《烽火侨心》摄制组拍摄的四川美丰银行旧址(今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
站在渝中区新华路,昔日的四川银行与《苦干》画面瞬间重叠,拐入打铜街,斯科特镜头里的交通银行依然矗立,门前大树见证时光流转。
斯科特在《苦干》中拍摄的交通银行
《烽火侨心》摄制组拍摄的交通银行旧址(今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渝中支行)
斯科特感慨“可能认不出”的建筑,历经80多年风雨依然挺立,诉说着重庆人民在“八一九”大轰炸等事件中的坚韧不屈和英雄气魄,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热辣滚烫的新生活。历经磨难却依然向前,这是李灵爱诠释的“苦干”精神内核,也是重庆深沉的历史底色。
80多年前,李灵爱和斯科特以胶片记录下中国抗战的历史影像,这样的作品是浓浓爱国情的艺术呈现,如今我们重走旧地拍摄旧址,不仅是探访,更是致敬——这些在抗战中记录真相的华侨同胞和国际友人,更激励着我们用新的作品铭记历史、传承历史。
守护与共鸣
让这段历史充满力量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走访多地挖掘史料,采访了很多华侨抗战亲历者的后人。很多故事虽然未出现在节目中,却让我们更体会到这段历史的力量所在。
叶晓东的父亲陈团圆是马来西亚华侨,1939年作为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后不幸被日军抓捕后残忍活埋。父亲离家时,叶晓东仍在襁褓之中,家中也没有父亲的照片,每年清明,他只能对着纪念碑上父亲的名字磕头。他希望能找到父亲的长相,但几十年寻找却没有结果。
2015年,另一位机工后人传来一张合影,经人脸识别,其中一人与叶晓东十分相似。之后,叶晓东从当年的《南洋商报》找到这张合影,发现那位与他面容相似的人标注着姓名:干事陈传圆——潮州话里“传”和“团”同音。时隔多年,他终于和父亲“团圆”了。
守碑20年,叶晓东每天来这里扫落叶、擦碑面,把个人哀思化作对三千多南侨机工的集体守望:“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陈团圆之子叶晓东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前后,总台在美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时报》、匈牙利《新导报》、秘鲁《秘华商报》等海外23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的40多个媒体平台推广纪录片《烽火侨心》,覆盖超过全球3500万华人用户,纪录片内容受到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积极评价。
开国少将唐铎将军之孙唐宏宁表示,观看《烽火侨心》时数次泪目,它用生动影像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祖辈的奋斗与牺牲,这部纪录片超越了个体故事的叙述,深刻地诠释了“侨心”的精神内核——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向着祖国。
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表示,《烽火侨心》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意义,即以“侨”为桥、穿洋越海的跨域民族凝聚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奋斗进程中,依然弥足珍贵。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会长曾毅表示,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激励着今天的侨胞,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贡献华侨华人的力量。
80年前,海外华侨用跨越大洋的行动证明:民族危亡之际,“祖国”二字足以让游子放弃一切,想方设法支援抗战;80年后,《烽火侨心》用影像证明:这段记忆从未褪色,这份侨心永远炽热。当我们用历史告诉当下“海外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致敬那些曾为祖国抗战做出贡献和牺牲的海外赤子,也致敬每一个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华儿女。
烽火虽熄,侨心永燃,烽火侨心,山河永念。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