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电影刚上映,评分就掉到5字头,评论区全是“节奏慢”“不够血腥”“不如1988版”。
《731》评分低?不是电影差,是观众忘了疼!
一部电影刚上映,评分就掉到5字头,评论区全是“节奏慢”“不够血腥”“不如1988版”。
可点开资料一看,731部队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的档案照片还在,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视频还在,哈尔滨平房区的遗址还在。
观众骂电影不好看,却没人骂历史被抹掉——这不对劲。
1988年《黑太阳731》把镜头怼进婴儿解剖台,票房不高,但香港包场看,日本电视台禁播十年。
导演牟敦芾说:“我不要钱,我要他们睡不着。”新版《731》没拍肠子流一地,改用冻伤实验后士兵擦手的小动作、医生记录数据时笔尖的停顿,结果年轻人说“不够刺激”。
刺激?
当年被实验的中国人连喊疼的资格都没有。
电影节奏慢,是因为导演把时间给了细节:日本军医在讨论“马路大”(实验体)的消耗量,像聊猪肉进货;女护士给冻伤的孩子唱童谣,转头记录坏死面积。
这些比血浆更冷——它让你看见系统怎么把人变成数字。
观众嫌不刺激,其实是嫌自己没被吓到。
可吓到了又怎样?
1988年看完吃不下饭的人,现在照样有人买日本药妆。
评分低的另一个原因:平台算法。
猫眼、淘票票把《731》归类为“惊悚战争”,推给爱看爆炸场面的用户。
点开前以为是《长津湖》,结果看见手术刀,直接打一星。
平台知道731题材敏感,故意不推给历史爱好者,怕争议。
数据不会说谎:上映三天,排片占比从12%掉到4%,上座率却稳定在70%。
谁在偷摸砍排片?
日本外务省2023年预算里,有20亿日元用于“海外历史认知对策”,翻译过来就是:找学者、买媒体、删词条。
美国高中历史课本把“731部队”改成“防疫给水部”,韩国教科书直接删掉“活体实验”四个字。
电影上映当天,推特热搜出现“731 fake”话题,点进去全是日文账号发同一张图:中国演员穿白大褂微笑,配文“这是证据?”——同一时间,上千条。
电影结尾没放“日本道歉”字幕,因为等不到。
2007年东京地方法院判了731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胜诉,日本上诉,拖到原告全部。
2021年最后一位原告王亦兵,家属把判决书复印件放在他骨灰盒里。
电影把这段字幕放在彩蛋,没人看见——影院排片太晚,清洁阿姨直接开灯赶人。
观众骂电影不好看,像骂纪念馆太阴暗。
可纪念馆不需要票房,电影需要。
导演拍的时候就知道:拍太血腥,过不了审;拍太温和,被骂洗白。
最后选了最难的路——用故事让你自己查资料。
豆瓣有条短评:“看完去搜731,才知道冻伤实验是把人手插进零下196度的液氮,再拿棍子敲。”这条评论点赞三万,比电影评分高。
评分低,是因为打分的人没被历史碰过。
哈尔滨平房区有个老人,每年8月15日穿白大褂站在遗址门口,挂个牌子:免费讲解。
他说:“我爹当年被拉去当劳工,回来没手指。我不怪年轻人不知道,但总得有人告诉他们。”电影拍的就是这个“告诉”。
观众嫌节奏慢,老人讲了四十年,没说过累。
1988年版被禁,是因为日本抗议“歪曲历史”。
2024年版被嫌,是因为年轻人觉得“历史不如短视频”。
中间隔了36年,日本右翼从“没干过”升级到“干是为了科学”,中国观众从“必须记住”降级到“记不住”。
电影没变,是观众变了。
评分低重要吗?等哪天日本教科书把731改成“志愿者”,你就知道谁该打五星。
来源:简单风铃A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