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间谍电影《蓝箭》(1958年)中的军装和米格-15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0:37 3

摘要:这部间谍电影讲述了美国情报机关企图窃取一种奇幻的苏联装置——“强化器”的故事,该装置用于改善航空煤油的性能。根据影片情节,这种便携式装置能让苏联的试验飞机飞得更高。影片精彩、节奏明快,非常值得一看。顺便说一句,它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这部间谍电影讲述了美国情报机关企图窃取一种奇幻的苏联装置——“强化器”的故事,该装置用于改善航空煤油的性能。根据影片情节,这种便携式装置能让苏联的试验飞机飞得更高。影片精彩、节奏明快,非常值得一看。顺便说一句,它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缴获的间谍装备展览。影片片段

在影片开头,展示了一场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向各国的外国记者展示了一批缴获的间谍装备。这些间谍物品要向外国记者展示(几乎所有西方记者当时和现在都受自己情报机关的管控),以此来说明苏联和平的政策以及西方情报机关的阴谋。在结尾处,还展示了一艘潜艇的潜望镜,并讲述了它被捕获的故事。

米格-15。影片画面

根据剧情的发展,工程师兼中尉杜德尼克接到任务,要在苏联飞机“蓝箭”上安装这个秘密的“强化器”,而海军航空兵少校飞行员卡尔片科则负责试飞,确认该装置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蓝箭”的角色是由苏联米格-15bis战斗机(自1950年开始生产)担任的。而且影片对它的展示非常详细。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原因在于:1953年3月5日,波兰叛逃飞行员弗朗齐歇克·亚雷茨基驾驶米格-15叛逃到丹麦。飞机在3月22日就被归还苏联,但在此之前已被外国专家研究过,而叛徒本人叛逃美国,出卖了所有驾驶和机体的秘密。同年,又有一名飞行员叛徒兹迪斯拉夫·雅兹温斯基驾驶米格-15叛逃丹麦。

1953年9月21日,飞行员“卢今锡”为了钱叛逃,把米格-15飞往韩国(顺便说一句,他被骗了——原本承诺100万美元,结果只给了10万美元)。在1956年的阿以战争期间,以色列人还缴获了几架完整的米格-15,并将其移交给美国。因此,到1958年时,米格-15已经为外国情报机构所熟知,所以可以放心地在电影中展示。

米格-15编队。影片画面

总体上,米格-15战斗机的升限为15,100米(米格-17为14,700米),但在影片中,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说他们的米格-15“官方”升限是20公里,而且他们甚至能飞得更高——而且完全不需要任何秘密的“强化器”。显然,这样的虚假信息是为了迷惑西方情报部门,因为他们掌握的是米格-15的真实飞行性能。影片中展示的发动机启动画面也很有意思——机械师站在飞机尾部,目视燃烧室点火时出现的火焰来确认发动机点火成功。

米格-15发动机舱内的“强化器”。影片画面

有了这个“强化器”(看起来更像是机油滤清器,或者谁知道是什么圆柱体?),据说飞机能够飞到更高的高度——达到23公里!但是西方情报机关打算夺取这个装置,于是派出了一名女间谍与苏联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搭讪,以打探装有“强化器”的飞机何时会进行试飞。这里的设定也很有趣——试飞居然是由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执行(飞行单位隶属于海军航空兵),并且选择在靠近海上边境的水域上空进行(影片是在黑海舰队拍摄的),而不是在国内纵深地区。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冒险,因为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就有可能误入敌对国家领空,连同实验设备一起被俘获!

女间谍。影片画面

这名代号为拉丽萨·科瓦利斯卡娅的女间谍,在度假地与技师杜德尼克展开了一段“浪漫邂逅”。杜德尼克出于天真单纯,不小心向她泄露了秘密试飞的时间。在随后的调查中,杜德尼克因无意泄露国家机密被决定剥夺军衔。毕竟那时是“赫鲁晓夫时期”,风格相对宽松。总体来看,影片的创作者显然想塑造一位娇媚动人的女间谍,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位身材偏胖、明显“过了最佳年华”的女性。这样的形象怎么可能轻易诱惑到苏联军官呢?而且她还带有一些犹太人的外貌特征。不过在当时的标准下,她也算有一大优点——她自己驾驶并维修自己的“莫斯科人-402”轿车。她还声称自己已婚,丈夫是某位教授,但在度假时却是独自“休养”。或许当时的苏联,确实流行这种“中年微胖已婚女性单独去度假”的风潮?

敌机飞行员击落“蓝色箭矢”。影片画面

在海上空,一架孤零零的“西方”敌机击落了装有“强化器”的米格-15бис战机,当时这架飞机正在执行训练飞行。为了掩护自己,它释放出金属箔条,在雷达上制造“闪烁干扰”。敌人的新任务,就是打捞沉在海底120米深处的秘密“强化器”。为此,他们出动了一艘潜艇,艇上配备的全是前苏联叛徒或者白俄移民的后代。与此同时,飞行员顺利跳伞逃生。由于他是海军航空兵飞行员,飞行任务又在海上执行,所以他除了降落伞外,还能使用自动充气救生艇。敌方潜艇的任务,就是捡起飞行员,并把他和“强化器”一起送到西方,以便进行审讯和研究。

间谍潜艇。影片画面

这艘间谍潜艇上的船员十分“独特”,他们为了伪装,穿着苏联海军的制服。潜艇指挥官别利斯基称自己的潜艇是“自沉艇”,随后又对助手说,他的“祖国”只在支票簿里(影片中的潜台词是:那时人们被教育,靠不正当手段攒钱、叛国投靠西方是不光彩的)。他的助手是爱沙尼亚人扬森,地主之子,父亲曾是拥有六十头奶牛的庄园主,也就是“富农”的后代。还有一名水手奥斯塔普丘克,战前是基辅居民,在卫国战争中被俘,后来被送到德国的外国占领区,之后便为西方国家效力。不过,他在影片情节里有所“改过”。

正是通过他,获救的飞行员卡尔片科少校意识到这支潜艇船员有些不对劲。奥斯塔普丘克甚至不知道,基辅市中心的“赫雷夏季克大街”在1958年已经重建完成。顺便一提,影片中出现的所谓“外国潜艇”,其实是苏联613型柴电潜艇(建造于1951—1957年间,共生产215艘)。

飞行员卡尔片科少校。影片画面

关于影片就说到这里,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现在谈谈制服。飞行员卡尔片科出场时身穿一种高空补偿系带式飞行服,这种装备能防止在高空中出现肺部过度膨胀、腹腔脏器移位以及血液滞留。它专为20公里高度的飞行而设计。按影片设定,带着“强化器”的飞行员需要爬升到20公里以上,那么他实际上已经需要配备更高级的高空补偿服(可支持到40公里)。

工程师中尉杜德尼克。影片画面

影片中展示了当时苏联海军航空兵的制服(即1958年的样式)。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使用的军衔不是海军制,而是陆军制。一个有趣的特点是技术人员的军衔前会加上“工程师”前缀。例如,杜德尼克就是“工程师中尉”。检阅用肩章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工程技术、后勤、医疗、兽医及行政部门的肩章为银底配金星,而指挥官的肩章则是金底配银星。这种区分自1943年开始使用,一直延续到1969年,当时银色肩章配银星,金色肩章配金星。1980年,银色肩章被完全取消。

海军航空兵少校。影片画面

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检阅制服本身没有明显差别,只能通过胸前的飞行等级标志来区分等级(如上图所示)。

特务部门主任克日仁采夫上校。影片画面

特务部门主任克日仁采夫上校拥有陆军军衔——上校。他正是侦破间谍网络的人。肩章为金色。

海军中将(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参谋长)以及飞行员——卡尔彭科少校。影片画面

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在肩章上佩戴两枚高级军事院校(学院)结业标志(此标志自1950年启用)。照片中,上方三名海军人员穿着不同制服——舰队司令海军中将穿黑色敞开式军装上衣,参谋长海军少将穿白色封闭式军装上衣,而卡尔彭科少校仅穿衬衫。

鱼雷快艇指挥官——海军上尉中尉。影片画面

间谍贝尔斯基身着苏联制服,军衔为三级上尉,胸前佩戴“潜艇指挥官”标志(自1943年启用)。后来他“暴露身份”,改穿西方风格的衬衫露出腹部。

间谍贝尔斯基。影片画面

影片中还有驻岛边防人员,共两人。装备为AK-47突击步枪和RPD-44轻机枪。其中,AK-47使用的是较晚型号的弹匣,带有加强筋。在使用RPD-44射击时,弹药箱脱落,但弹链丝毫未卡壳。

持AK-47的边防军。影片画面

有趣的是,间谍也装备了同样的RPD-44轻机枪,但他们还有一支带木托的德国MP-41冲锋枪。

边防军中士。影片画面

边防士兵——由中士指挥的列兵——身着军装衬衣。列兵穿的是1949年式军装衬衣(带插袋)。他们佩戴的是双面可拆卸肩章,样式为1955/1958年版。这些肩章上的军种徽章“上移”至紧靠纽扣的位置。是的,边防军隶属于克格勃。影片中间谍穿的风衣肩章也带纽扣。

顾问。影片画面

来源:番茄杂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