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电影《731》走出影院时,走廊的灯光明明晃晃,却照不散心头那片沉重的阴影。这部电影没有用刻意煽情的镜头堆砌眼泪,也没有将历史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以近乎纪实的笔触,把1940年代哈尔滨平房区的“人间地狱”摊在观众面前——侵华日军在细菌战实验室里对平民进
《731》:不是历史的“重播”,而是警钟的“长鸣”!
看完电影《731》走出影院时,走廊的灯光明明晃晃,却照不散心头那片沉重的阴影。这部电影没有用刻意煽情的镜头堆砌眼泪,也没有将历史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以近乎纪实的笔触,把1940年代哈尔滨平房区的“人间地狱”摊在观众面前——侵华日军在细菌战实验室里对平民进行的活体实验、冰冷仪器下消逝的生命、侵略者试图用焚烧和掩埋掩盖罪行的狰狞,每一幕都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着观众的神经。
有人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何必总提这些痛苦的往事?”但《731》用细节告诉我们:我们铭记的从来不是“仇恨”,而是“真相”。电影里有个镜头让我印象极深:一位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躲在柴房,日军破门而入时,母亲用身体护住孩子,嘴里反复念着“别碰我的娃”,可最终还是被强行带走做实验。这个场景不是虚构的艺术加工,而是基于731部队幸存者证词的还原——据史料记载,仅1937年至1945年间,731部队及下属细菌战组织,就在中国东北、华北及东南亚多地,用活人进行鼠疫、霍乱、炭疽等细菌实验,受害者数以万计,他们中既有老人也有孩童,既有无辜村民也有被俘士兵,每个人都曾是活生生的生命,却被侵略者当作“实验材料”肆意践踏。
更让人揪心的,是电影对“真相掩盖”的刻画。抗战胜利前夕,日军为销毁罪证,炸毁了731部队的大部分建筑,将实验数据秘密带回日本,甚至与部分西方国家做交易以换取“免责”。这种对罪行的刻意抹除,比暴行本身更令人不齿。但电影没有停留在“揭露罪恶”,更着重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真相的坚守: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记录实验数据,有人在战后四处搜集幸存者证词,有人即便垂垂老矣,仍坚持在国际法庭上陈述历史——正如电影里那句台词:“他们能烧了房子,能毁了文件,但烧不掉我们脑子里的记忆,毁不了历史留下的痕迹。”
如今再看《731》,我们更该明白: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对抗,而是为了守护“人”的尊严。731部队的暴行,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践踏,是对“生命平等”理念的颠覆。电影结尾,当现代哈尔滨平房区的阳光洒在731部队遗址纪念馆的断壁残垣上,当游客们驻足观看史料、低声缅怀时,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那是对遇难者的告慰,也是对当下的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漠视生命”的魔鬼卷土重来;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文明的底线。
有人问,现在的年轻人还需要看《731》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因为要让他们“恨”,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尊严,是无数人用鲜血和记忆换来的;我们拥有的“安稳生活”,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被守护的珍贵礼物。当年轻观众在电影里看到侵略者的残忍,看到受害者的苦难,他们会更懂得“和平”二字的重量,更明白“尊重生命”的意义——这或许就是《731》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价值,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片”,而是一面照见过去、警示未来的镜子。
历史从不会因为“被遗忘”而消失,却会因为“被铭记”而拥有力量。《731》用镜头告诉我们:唯有直面黑暗,才能更好地守护光明;唯有记住历史,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来源:肥东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