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上映首日,直接炸出一颗“票房核弹”,单日轰下3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影院每块银幕都在疯狂输出,火力全开直接刷新中国影史纪录,连春节档那些合家欢大片都得靠边站。朋友圈、微博、抖音全在刷屏,热搜前十占了仨,不知道的还以为过年了。
这票房,是真的杀疯了!
《电影731》上映首日,直接炸出一颗“票房核弹”,单日轰下3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影院每块银幕都在疯狂输出,火力全开直接刷新中国影史纪录,连春节档那些合家欢大片都得靠边站。朋友圈、微博、抖音全在刷屏,热搜前十占了仨,不知道的还以为过年了。
但,就在全网为数字狂欢、平台疯狂推送捷报的时候,最令人担忧的一幕还是发生了,点开评论区,却真的被整破防了。
一堆人兴奋讨论:“冷冻实验镜头太逼真了!鸡皮疙瘩起来了!”、“鬼子坏得我拳头硬了,想冲进银幕干架!”;还有人像安利恐怖片一样喊话:“刺激!尺度能过审不容易,速看!”更离谱的是,某些网红直接把它归类为“解压爽片”,标题打着“全程高能,汗毛倒立”,配上尖叫表情包,引流蹭得飞起。
这些发言,单看好像没毛病。电影拍得真实,观众情绪上头,很正常。
可当这些声音汇成一片,配上那种“猎奇打卡”式的兴奋感,让人突然觉得不对劲,很不对劲。
许多人是不是正在不知不觉间,把一段民族的惨痛记忆,变成了一场轻浮的“流量狂欢”?
这电影拍的到底是什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的一系列惨绝人寰、反人类的人体实验。那是无数同胞的血与命,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刻进骨子里的民族伤痛。
它不该是一部被拿来对标“恐怖片”、追求“视听刺激”的“爽片”,更不该成为某些网红博眼球的流量密码。
最让人感觉后背发凉的,是那种“伪人式共情”。
什么叫“伪人”?就是表面上情绪饱满—— “我气了”、“我哭了”、“我震撼了”,但实际却抽离了真正的历史认知与敬畏,只剩下一片空洞的情绪口号。就像评论区有人吼着“小鬼子不是人!”,转头就去刷搞笑视频哈哈哈哈哈,历史忘了?反思?显然这是不存在的,他们消费的只是情绪,而不是铭记。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绪极易被利用。很多人一看“愤怒”“刺激”“震撼”是高频词,就拼命转发阅读类似内容,结果形成信息茧房:越骂越推,越推越骂,表面上群情激愤,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反思被彻底淹没。我们陷入了“伪共鸣”的陷阱,却离真实的历史越来越远。
《电影731》的导演之前说过,拍这部电影是“希望观众不忘历史”。但如今票房大爆的背后,却浮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扭曲:电影越成功,仿佛历史越被娱乐化;票房越高,反思却越浅薄。
当然,并不是说电影不能拍得震撼。强烈的视听语言是为了让人更深刻地记住历史,而不是为了让人“爽”。我们应该带着敬畏走进影院,带着思考走出影院——去了解真实的731部队罪行,去明白为什么和平如此珍贵,而不是单纯撂下一句“太吓人了”就完事。
票房纪录总有一天会被打破。但历史的真相,不应该被娱乐的浪潮冲刷变淡。
真正的铭记,不是刷爆票房数字,而是哪怕电影下映之后,还有人愿意去查一查资料、读一读历史,把这份记忆,郑重地交给下一代。
别让我们的愤怒,只剩下三秒热度。
别让这场破纪录的胜利,反而成了历史教育的一次失败。
来源:彬彬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