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晚,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中外电影展映的热门影片之一,电影《东四十条》在星光嘉映影城(来福士店)放映,导演詹涵淇及主演钱赓在映后惊喜现身,与影迷进行深度交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其实鼓楼观光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看任何tips(提示)。因为它会影响到你去遇见一些偶然的东西。没有规划,带着平常心去看,反而会遇见更多惊喜。”
9月19日晚,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中外电影展映的热门影片之一,电影《东四十条》在星光嘉映影城(来福士店)放映,导演詹涵淇及主演钱赓在映后惊喜现身,与影迷进行深度交流。
作为“当代青年的精神特写电影”,《东四十条》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激烈冲突,而是以极简的团队、真实的场景,捕捉北京鼓楼一带年轻人“既迷茫又豁达”的生活状态。
该片由詹涵淇、覃牧秋联合执导并编剧,钱赓、杨凯航、林熙主演,以北京胡同为背景,讲述两位北漂青年东四和十条因一张寻鸽启事而展开的一段荒诞又温暖的四季漫游。影片曾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斩获“费穆荣誉·评审荣誉”和“青年评审荣誉·特别表扬”两项大奖。
故事起源于胡同里一张“寻鸽启示”,两位青年东四和十条误打误撞接下任务,开始了一段看似无厘头、实则充满哲学意味的寻找。他们穿梭于胡同之间,对话“驴唇不对马嘴”,行为荒诞却情感真挚,以幽默抵御焦虑,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完成与自我、与生活的和解。
“东方美学,四季分明,十分休闲,条理清晰。”导演詹涵淇用一句话概括了电影。而主演钱赓则补充道:“它是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记录性质电影,在未来某个时间,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生活的。”
影片的灵感来自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在北京胡同里偶然看到的一则寻找宠物鹦鹉的启事。“我们觉得这件事太荒唐了,但你不可能真的去找一只鸟……”詹涵淇在映后交流中回忆道,“但反过来想,别人看我们当时每天喝酒、闲逛,可能也觉得我们挺荒唐的。”
2022年,工作频频暂停的詹涵淇和同伴们只能在胡同里溜达。正是这种“暂时性”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捕捉到了一种浮于现实之上的浪漫——一种不必买房、不必拼命赚钱,只需交租度日、活在当下的轻逸感。
于是,他们决定“用最少的钱,玩最久的游戏”。影片采用“应季拍摄”模式,全年实际拍摄仅10天,却完整捕捉了鼓楼春夏秋冬的流转。最高的一笔支出,还是冬天拍冰面戏后请全组泡澡取暖的费用。
作为浙江人,詹涵淇在片中悄悄埋入了不少南方元素。令场上观众会心一笑的,是夏天那场钓鱼戏:东四和十条从河中钓出各式古怪物件,其中竟有一张杭州理发店的广告。
“致敬1818黄金眼,”钱赓笑道。詹涵淇则透露,这个情节的灵感来源于她刚来北京时,曾幻想从京杭大运河划皮划艇回杭州,“虽然现实中到山东就断掉了,但在电影里不需要那么现实。”于是,河面上漂来了杭州、石家庄、青岛的物件,仿佛一场“悲伤逆流成河”的浪漫想象。
这种南方与北方的对话,暗合了许多“北漂”青年的心理状态——“大部分人是从南方去的北京,经常在想要不要回去。”影片以一种轻巧的方式,记录了这种漂浮与归属之间的微妙情绪。
比起一部提供答案的电影,《东四十条》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观众放下手机、忽略攻略,走进胡同,让自己被偶然指引。正如詹涵淇所说:“你要不带意图地去看,其实到处都是有创造性的风景。”
影片最后,十条在桥洞下写下的空气书法终究未解,鸽子是否找到也不重要。真正留下的,是两个青年在四季流转中的对话,是一种“逻辑错位但情绪同频”的默契。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东四十条》能够脱颖而出。它不刻意、不矫情,只是诚实而幽默地记录下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迷茫中带着豁达,荒诞中藏着认真。
就像东四和十条走过的那些胡同,不必带着目的去走,只需漫步其中,自然就会遇见故事。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