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申奥导演镜头下的南京历史记录,没有太多煽情的地方,也不会让苦难的情绪冲刷出观众的眼泪。
观影已多日,复杂沉痛的心情,却久久未能平复。
申奥导演镜头下的南京历史记录,没有太多煽情的地方,也不会让苦难的情绪冲刷出观众的眼泪。
但又因为其足够真实,所以它足够震撼。
于是,影片并不需要去强调、渲染任何氛围,也不需要通过太多暴力的镜头来揭露日军当年犯下的无可饶恕的罪行。
反而用点到为止的克制表达,足以触动观众。
几乎每一个隐藏的细节,越看,越让人止不住眼泪……
刘昊然饰演的阿昌,本职工作是一名邮差。
他不止一次介绍过自己的身份,每一次都清晰地报出了自己的邮差编号:1213。
这个数字加上照相馆门牌号1937,1937年12月13日,这正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日期。
而邮差的身份,更是特有设计。
仿佛他是从那段历史里走过来,在向我们后人交出一个“接力棒”:关于这些真相的“信物”,需要我们传递下去。
因为历史是不会自己开口的,而真相却是有可能被篡改的。
所以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正义之士去勇敢捍卫、为之发声。
最令人心疼的,是片中哭闹的孩子,因为哭声吵到摄影师安心拍照,于是士兵举起来就把他摔到地上。
母亲撕心裂肺地喊着“华华”,她喊的,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华儿女。
而翻译王广海抱起孩子用手臂上日军的袖带为其擦拭额头的血,可是却越擦血越多。
这又何尝不是寓意着:这面旗子,是用中国人的鲜血染红的。
日寇冲到医院里抓人,他轻松地说着:我们会有新的临时医院,而且还会给他们都接种疫苗。
而众所周知,这所谓的“疫苗”,无疑就是日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这也是跟电影《731》隐形联动了。
除了这些被作为实验对象的人,惨受折磨。
在慰安所里的女性同胞,也惹人心痛。
然而,这部影片中的这些女性同胞们都穿着白色连衣裙,像是纯洁的天使一般,电影的镜头只是一扫而过。
导演聚焦拍摄的,是那些身染脏病、浑身溃烂的士兵,这无疑是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恶魔。
在那个年代,真实的女性受害程度比电影更加残忍,但是镜头并没有对准施暴镜头或者受害者的痛苦,反而以恰到好处的控制,让观众更能铭记这段历史。
作为当代姿色出众的戏子,当毓秀、阿昌、班长和老金一家人在相馆相遇时。
金嫂子最初嫌弃毓秀的身份,明确强调不让她睡自己的床。
不过,毓秀当场答应得好好的,她却转头就躺上去了。
可是在后来,她被侵犯了以后,她再也没有上过金嫂子的床,她只是蜷缩在墙角哭泣。
看得出来她心中的善良。
包括后来令人意外的金家母女俩本以为可以逃命,剪了长发、痛心和爸爸、弟弟告别,没成想却双双被日寇侵犯离世。
这事儿,老金至死都不知。
然而,导演并没有将女性的苦难“景观化”,而是以悲悯之心,守护了受害者的尊严。
影片中最令人痛恨的伊藤,“日式伪善”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一直以为他只是个不敢开枪只会按快门的摄影师。
哪知,他不敢开枪,只是不想脏了自己的手,一边说君子一言说到做到给了两张通行证,一边却暗中下令除掉使用这两张通行证的人。
这样他既遵守了承诺,又除掉了对他有害无利的“朋友”。
最后还把背叛的恶行,包装成“仁义礼智信”。
这部分片段中,暗房里红光流淌,显影液如血渍一般漫过底片,就像血色笼罩的南京。
后来,老金拿显影液泼了“人面兽心”的伊藤,瞬时间,伊藤的脸变得扭曲狰狞,这也仿佛在映射:显影液剥去了伊藤的伪装,让他展现出了最真实的面目,就像一个“魔鬼”。
观众遗憾于伊藤为何没被老金和阿昌直接打死,又或者怎么没把他烧死在照相馆。
这恰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因为伊藤要迎接专属于他的惩罚:
先是亲眼看到他引以为傲的照片意外将日本的罪行公之于众。
他的家族荣耀因此毁于一旦,此时的他,精神、肉体,受到双重折磨,最后,先切腹再补一枪,恶人恶报。
当然,影片更是处处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内心对生的渴求以及骨子里的不屈服:
王广海想带着毓秀走,因为他心里已经认定:日本人怎么可能输?
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认命的想法,正如他口中所言,那时的我们并不团结,这一幕,影片开头便有预示:
一边,日军攻下了南京城,在举杯关乎,而另一边,我们却在为是否放行撤退,而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
不过当时的毓秀,却问了一句:“万一呢?”
事实是,我们的先辈真的做到了,他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才有了我们当今生活的国泰民安。
影片最让人扬眉吐气的镜头是:
最初,伊藤被要求日寇射杀百姓,子弹穿过身体瞬间的照片,他说不能。
但在影片结尾,金家的小儿子问毓秀,能不能拍到那张照片,毓秀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能。
这也无疑是再告诉我们:日本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做到了。
以上处处克制的拍摄,激发了每个观影人内心的愤恨,但可悲和遗憾的是,当这部深刻的影片在北美上映以后。
几乎所有看过的老外们无不为此感到震撼,而触动他们内心的,还有内疚于这段真实历史,从未在他们的历史课本出现。
一位陪伴中国友人观影的外国人,更是做了令无数国人破防的事。
观影之后,这位老外一晚没能入睡。
她通过多重渠道搜集照片,做了一个南京真实照片的展示板,自己心碎之余,他想要世界上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
于是,他抬着展板,走到了洛杉矶最繁华的星光大道,把日本当时的真实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此时,一位刚买了寿司的女士路过,详细阅读照片之后,她当场感觉反胃,完全吃不下手中的寿司,还称:是自己无知了。
“30万人”这个数字,让众多外国人无语凝噎。
他们表示:也许某一天他们会开始尊重自己,说出那句“我们错了,对不起”,这是最起码的。
此时,做出此举动的网友,则是一旁耐心的向他们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他的声音略带哽咽,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对历史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也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这也是影片在国外上映的意义所在。
除了这位老外,还有加拿大观众表示:我感到内疚,我们忽略了中国的抗日战场,中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却被排除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之外”。
在北美华盛顿首映礼结束以后,一位美国观众更是站起来高喊“日本道歉”,瞬间打破了影院的沉寂。
有美国媒体人这样评价:希望这部能唤醒良知的电影,在全美上映,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在当今这个时代,铭记历史的意义愈发重要。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惨痛的记忆即便会写在历史书上,但也很可能会逐步被某些有心之人所抹除。
就像影片末尾的军事法庭上,那些日寇,根本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称其为“战争的误伤”。
一个博主讲述了一个故事:
自己在南京上学时期班上几乎都是南京本地学生,某年拉防控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恰好他们在上地理课。
此时老师便问:你们认为自己是南京人的,请起立。
当时,全员起立。
紧接着老师再问:父母也是南京人的,继续站着。
这个时候,同学有一半人坐了下来。
当老师问出:爷爷奶奶是南京人的,继续站着。
此时,全员坐下了。
老师一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的!”,堪称“震耳欲聋”。
是啊,当下的南京人,几乎都是“新南京人”,老一辈的南京人,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26人。
这个数字,如此沉重。
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对历史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长辈的讲述中。
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从过去的苦难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铭记历史是对先辈们的尊重和缅怀,那些在南京事件中遇难的同胞们,他们的生命被无情地夺走,他们的家庭被彻底摧毁。
此时的我们,享用着先辈送给我们万家灯火的“彩蛋”,所以无论是通过观看电影、参观纪念馆,还是参与各种纪念活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传承者和和平的守护者。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