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刷到票房实时数据时,我手里的豆浆都凉了——1.33亿,这可是历史题材电影的首日成绩啊。要知道,之前历史片的首日票房大多停在几千万,《731》直接把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还多。
万万没想到!9月18日上映的《731》,首日就把影史纪录掀了个底朝天。
早上刷到票房实时数据时,我手里的豆浆都凉了——1.33亿,这可是历史题材电影的首日成绩啊。要知道,之前历史片的首日票房大多停在几千万,《731》直接把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还多。
9月18日,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电影正式上映。凌晨零点场刚结束,票房就冲过500万;上午10点,破1亿;到晚上24点,最终定格在1.33亿。排片表上25.6万场的数字,直接把“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冠军”的纪录拽到自己名下。更狠的是,它一口气打破10项纪录:单片单日总场次、历史题材首日票房最高、猫眼“想看数”破500万、国庆档前最高预售票房、单日观影人次超300万……每一项都在说“这部电影不简单”。
很多人不知道,《731》的剧本写了3年。导演李明带着团队翻了200多万字的史料,包括《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实录》《东京审判档案》。电影里的实验室场景是1:1还原的,那些锈迹斑斑的培养罐、带血的手术台,每一样都能在史料里找到原型。为了找对“真实感”,李明特意去哈尔滨的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蹲了三天,看那些泛黄的照片、生锈的刑具,他说“每看一张,我就更确定——这电影不能拍虚了”。主演张伟拍手术台的戏时,手都在抖:“我查过资料,那些孩子被切开肚子时,有的还活着。我站在手术台边,能感觉到后背发凉”。
上映当天,我在影院门口碰到个穿中山装的老人,手里攥着两张票说“带孙子来,他总觉得历史是课本上的字,今天让他看看什么是疼”。散场时,有个20岁的姑娘红着眼眶说“之前只知道731坏,没想到电影里的小孩被抓去做实验,我攥着袖子哭了半小时”。还有个医生观众说“电影里的细菌实验场景,和我查的史料一模一样,没有夸张——那些日本兵真的把活人当实验品”。更让我触动的是,有个妈妈带着8岁的儿子看,儿子看完问“妈妈,那些小朋友疼吗?”,妈妈抱着他说“疼,但我们要记住,这样的疼再也不能有了”。
为什么《731》能在首日爆成这样?
① 时机扎心——9月18日是国耻日,这个日子本身就带着“铭记”的重量。观众走进影院,不是为了看特效,是为了和历史“碰个面”,是为了说一句“我们没忘”
② 内容够狠——没有模糊处理暴行,没有刻意煽情。镜头里的每一声惨叫、每一道伤疤,都是史料里的原话。电影里有个小男孩被抓去做实验,回头喊“娘”的镜头,我旁边的阿姨哭出了声,她说“我外婆的弟弟就是这么被抓走的,再也没回来”
③ 共鸣够强——从60后到00后,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触动点。老人想起过去的苦,年轻人看懂今天的甜;父母带孩子看,是想让孩子知道“今天的糖,是过去的人用苦换的”
《731》的意义早超过了电影本身。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藏在民族记忆里的“痛”——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导演李明说“拍这部片时,我总在想,如果那些受害者能看到今天的票房,会不会觉得‘我们没白死’”?现在看来,这1.33亿的票房,就是答案——我们没忘,也不会忘。
有网友说“这票房配得上历史的重量”,还有人说“看完我给爷爷打了电话,他哭着说‘终于有人把这事拍明白了’”。我觉得这话特对——《731》的票房不是“爆”,是“该”。它配得上每一张电影票,配得上每一滴眼泪,配得上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在本人看来,《731》的火,是观众给历史的“回应”。当我们愿意为一部讲痛苦的电影掏钱包,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那些说“历史片没人看”的人,该醒醒了——不是历史没人看,是没拍对的历史没人看。
这事你怎么看?你会去影院看《731》吗?
来源:田地里种麦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