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当天,电影《731》正式上映。仅半天时间,票房破1.33亿,打破内地影史单日排片纪录,成为今年首部首日预售破亿的影片。然而,就在观众拭泪、主创哽咽、央媒点赞的同时,导演赵林山却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反噬
文/原创
2025年9月18日,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当天,电影《731》正式上映。仅半天时间,票房破1.33亿,打破内地影史单日排片纪录,成为今年首部首日预售破亿的影片。然而,就在观众拭泪、主创哽咽、央媒点赞的同时,导演赵林山却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反噬”——“拍的太烂”“消费爱国情怀”“实验室太干净,造假”等质疑声刷屏。
一边是票房高歌猛进,一边是口碑两极分化,《731》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11年“考古”,导演把房子都押上了
赵林山不是“圈内有名”的大导,上一部作品豆瓣评分没过6分。但为拍《731》,他花了11年:跑遍国内外档案馆、赴石井四郎老家取证、抵押房产凑拍摄经费,甚至一度被传“倾家荡产”。剧组在哈尔滨零下30℃的冬天复刻731部队实验室,只为“让光影作证”。
这份“轴劲”换来部分观众泪洒影院,也换来“实验室太干净”的集体吐槽。有人晒出截图:牢房洁白、饺子冒热气,质疑“美化地狱”。片方解释:日军把囚徒当“实验材料”,为保证数据准确才提供“干净”环境,这恰是反人类罪行的恐怖之处。但解释迅速被新一波“导演水平差”“像网剧”淹没。
“血腥”“少儿不宜”成举报理由,上映一拖再拖
《731》可谓“最难产”主旋律:2017年启动,原定2018年上映,却因“画面血腥”“破坏中日友好”等举报多次撤档。2025年7月31日档期再度取消,网传“百万家长投诉”,央媒亲自辟谣。赵林山在首映式上哽咽:“这个片子必须在哈尔滨首映,是对逝者的告慰。”
但就在上映当天,举报者依旧活跃。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复制粘贴式差评:“太血腥,不适合儿童”“导演消费民族情绪”。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账号集中攻击“实验室干净”,却绝口不提历史依据,疑似有组织带节奏。
观众打出“8分给题材,2分给导演”的残酷评分
“电影结束那一刻,我给了10分,8分给题材,2分给导演。”豆瓣热评代表了不少观众心态:认可历史价值,却不满叙事手法。有人批评影片过度依赖姜武单一角色,群像刻画单薄;有人吐槽色彩“太亮”、幻想镜头“出戏”,像“翻版《越狱》”。
面对质疑,赵林山选择沉默。首映礼上,他只说了一句话:“让影院变成正义的法庭,每一位观众都是审判者。”
历史真相与电影表达,为何总难两全?
《731》的遭遇并非孤例。从《南京!南京!》到《二十二》,历史题材一旦触碰民族伤疤,就会陷入“到底该怎么拍”的拉锯:写实被斥“血腥”,写意被批“美化”;强调个体被说“格局小”,群像叙事又嫌“流水账”。而《731》把镜头对准细菌战、活体解剖等极端暴行,尺度之大,在内地院线罕见,自然成为情绪出口。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外务省曾要求删减暴行镜头,甚至威胁召回大使;国内却出现“太血腥别给孩子看”的联名举报。历史真相尚未抵达人心,先被“保护孩子”拦在门外,这本身就是讽刺。
写在最后:请给“笨拙”的导演一点耐心
赵林山当然不是大师,《731》也存在叙事、技术短板。但正因有他这样“不识时务”的导演,才让731部队3000多名亡灵的呼喊穿透历史尘埃,被更多年轻人听见。今天我们可以坐在影院里争论“实验室干不干净”,本身就是先辈用苦难换来的权利。
所以,下次想打“一星”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这段历史没人拍、没人看,我们会不会又成了“挨打却忘记”的那一代?
愿每一次“笨拙”的尝试,都能被善意包裹;愿所有“不完美”的真诚,终被时光温柔以待。
来源:洒脱天空A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