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揽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的《爱的暂停键》(Loveable,2024)近日登陆国内院线。因为题材相似,该片一度被称为挪威版的《婚姻故事》(MarriageStory,2019)。但实际上二者的视角并不
◎十八爷
包揽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的《爱的暂停键》(Loveable,2024)近日登陆国内院线。因为题材相似,该片一度被称为挪威版的《婚姻故事》(MarriageStory,2019)。但实际上二者的视角并不相同,《爱的暂停键》在紧绷到溃败的婚姻关系中,讲述了一个反写的爱的故事。
成为深入情感记忆的内窥镜
影片中,主角玛丽在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破碎的自我和痛苦的代际关系之后,才领悟了真正能够成全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此时的玛丽,终于可以热切而又平静地伸出手去,第一次真正地回应爱的召唤和拥抱。
在玛丽迎来属于自己的平静之前,故事一直处于高压状态。除了片头6分半的热恋快乐场景和片尾24分钟的人物蜕变成长,影片中间长达75分钟的拉扯与挣扎仿佛是一场离婚压力测试,对于习惯“代入式观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同样是从恋爱走向婚姻,经历感情的退败,这里既没有《婚姻故事》里撕心裂肺但酣畅释放的争吵,也没有《坠落的审判》(AnatomyofaFall,2023)里对婚姻的戏谑讽刺与深度剖析,这个极为普通的婚姻故事,简单到好像既没有爽点,也没有怒点。
这也是《爱的暂停键》的不同之处。如果说我们对婚姻故事的期许是一种可以展示问题的释放,是把二人之间的困境作为一个可解读的症状加以外化,那么这部影片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让镜头成为深入情感记忆的内窥镜。外化能给观众提供一个舒适的观察点,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审视种种论据,然后宣判结案,比如婚姻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里的离婚修辞术与观众陪审团。而向内窥探则很难让人感到舒适,导演在“暂停”的时刻邀请我们留在现场,去感受而不是去判断。此时,我们身在其中,无法再纯粹地将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进行分析。
中文片名巧妙地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暂停”既是外在婚恋关系的暂停,也是玛丽内心风暴的暂停,二者同时指向爱的最艰难时刻——当激情退去,爱情被一地鸡毛的家庭琐碎生活所拆解,我们是否还有观望的勇气,是否能承受幸福的记忆被划上破裂的痕迹,又是否能在面对悲伤时仍然保留爱意……
玛丽内心的三次显现与蜕变成长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对玛丽内心的三次显现。在第一次夫妻婚姻咨询后,内心忐忑的玛丽还是收到了西格蒙德的分手邮件,内心崩溃的同时又觉得好像“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玛丽回想起过去的甜蜜时刻,闪回的画面里二人依旧甜蜜如初,只是深情的西格蒙德都在说着同一句话,那就是邮件中最刺痛她的那句:“请为我将要离开这段感情,做好准备吧。”
第二次是玛丽单独去见咨询师,在对方的温柔引导中,玛丽重新审视影片开头的争吵时刻。回忆如同舞台剧的另一个版本,对白不再是争吵的内容,而是咨询师对玛丽内心感受的追问,在这个有意为之的戏剧时刻里,冲突被重新展演。最终,玛丽意识到,自己的确牺牲了很多,但同时也拒绝了很多,包括拒绝了伴侣的支持。玛丽始终想让伴侣对自己感到内疚,既害怕分开,又早已提前预演分别。
第三次是经历了蜕变的玛丽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次“暂停”。和西格蒙德再次见面时,玛丽剖析了自己的问题,向对方说了抱歉。西格蒙德依旧匆匆离去,玛丽则又回想起了那次争吵,只是在这次的版本里,她终于不再推开这个世界。
影片对玛丽内心探索的展示,以及对女性自省与成长的表达,既是影片的独特之处,恰恰也是观众观感有分歧的地方。对此不认同的观众认为:为什么影片全程都在聚焦女性的自省,明明她已经是为家庭牺牲与付出最多的人,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当玛丽已经学会面对,西格蒙德依然匆匆离去。也就是说,当丈夫的回避问题彻底显影时,影片却已经结束了。
“牺牲者反省”带来两大冲击
这种对“牺牲者反省”的不满当然有道理,由此也引出了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两大冲击。
冲击之一便是剖析困境中弱势一方的情感缺陷。在自身处于弱势处境的前提下,还要回顾创伤经历,承担复杂困境中的个体责任,实在是一条既痛苦又险峻的道路。正如这些年大家常说的,“女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爱自省”“少一点反思会更加快乐”。
但矛盾之处也在这里,自省本就是一个人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种内在智识的提高并不分性别。换句话说,反思这一理性行为本身并不是错误,错的是始终只有特定群体在反思,或者只在反思特定的问题。于是,反思就被归结为一种性别化的表征,“自省”也随之成为一种“女性的退让”。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轻易地取消和放弃反思,因为只有感召更多人加入其中,困境才可能真正改善。故事的结尾,面对玛丽的自省,西格蒙德感到意外和惭愧。离开之后他会如何面对玛丽、面对自己、面对这段七年的婚姻关系?会如他所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期待,因为玛丽已经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他。婚姻的确可能充满危机,但危机也蕴涵着成长的可能。
冲击之二是展示一种代际之间尤其是母女之间的谱系性创伤。看完影片我们会发现,与其说这是挪威版的《婚姻故事》,不如说是挪威版的“母女故事”——压抑、苛责且不懂表达爱的母亲和在阴影下拓印创伤的女儿,都很忙碌,都很辛苦,也都不快乐。爱是决断,而恨是绵延。被咨询师点出了心理困境的核心问题后,玛丽做了两件事:去学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去探望独居的母亲,但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女儿对她充满“怨恨”,一边埋怨玛丽根本不关心自己,一边又像她一样习惯性地推开爱和关心。母亲既为玛丽的到来感到高兴,又习惯性地念叨着自己的牺牲,以及无意识地对女儿进行否定。像很多母女故事一样,情感创伤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不断吞噬着新人。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谱系性的创伤习得,是部分女性的“常见病”,那么分析致病因、剖析病灶、治疗和恢复,究竟哪个更重要呢?答案是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弱势一方更无助也更容易显现出婚姻的“症状”,去面对和剖析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贬低。
所有的婚姻故事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永恒的问题,那就是爱情和婚姻是否能一直共存。《爱的暂停键》想探索的或许就是一种超越了“极限二选一”的理想主义。婚姻是一种明确的关系,而爱是附着于生命的精神体验,解除关系也不代表体验失败。在分别的时候,仍然抱有回望爱的勇气,或许也是另一种成功。
来源:橘子味的小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