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行动助《731》全球热映,六成年轻观众铭记民族记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21:01 2

摘要:9月18日上午9时18分,防空警报划破沈阳上空,全国多地同步鸣响。同一时刻,猫眼电影后台数据显示,电影《731》在全国30个城市悄然新增30场由同一用户包下的放映场次,购票账户实名认证为陈佩斯。

9月18日上午9时18分,防空警报划破沈阳上空,全国多地同步鸣响。同一时刻,猫眼电影后台数据显示,电影《731》在全国30个城市悄然新增30场由同一用户包下的放映场次,购票账户实名认证为陈佩斯。

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上映,本身就构成一种历史回响。陈佩斯未参演、未宣传,却以个人名义包场30场,用行动为一部承载民族创伤的电影站台。这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支持,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郑重托举——当商业逻辑主导市场,一位老艺术家以沉默的姿态,完成了对历史最响亮的回应。

《731》的拍摄与上映,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突围。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筹备,抵押房产推进项目;姜武、王志文等演员零片酬出演;剧组1:1复刻安达试验场,从日本追回70余件原始实验器械用于布景。影片克制而真实地呈现了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暴行,方言对白由哈尔滨本地民俗学者指导,力求每一帧都经得起历史检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直言:“电影展现的,只是真实暴行的一角。”

预售票房破1.3亿元,想看人数超451万,18-25岁群体占比近六成——数据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历史认知的主动渴求。而陈佩斯的包场行为,恰如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代际对民族记忆的理解方式。他不发一言,却比任何口号都更具力量。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种“行动先于言语”的担当,正是稀缺的精神坐标。

有人质疑,艺术是否应介入如此沉重的历史议题?但《731》的存在本身已给出答案:影像不仅是娱乐,更是证言。当日本部分政客仍在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当海外某些平台对相关话题设置审查,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覆盖美、加、澳、英、德等十余国——便具有超越文化层面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煽动仇恨,而是提供证据,让世界看见被遮蔽的真相。

陈佩斯没有站上红毯,却站在了历史需要的地方。他的30场包票,不是消费,而是供奉;不是宣传,而是守夜。真正的爱国从不喧嚣,它藏在沉默的坚持里,落在具体的行动中。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痛苦,而是要让每一代人都能看清来路,从而坚定走向未来。

历史不会说话,但有人替它发声。当警报再次响起,愿更多人走进影院,不是出于悲情,而是出于责任——因为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来源:影视新视角

相关推荐